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李鐵:知識精英何以墮落成了“流氓”

http://www.CRNTT.com   2010-09-30 09:36:17  


 
  高校是知識精英最為集中的地方,我們以這個群體作為考察對象。在上世紀整個80年代,承擔思想啟蒙重任的知識精英對中國社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僅社會地位高,而且確實也集中了那個時代的優秀分子。一些知識精英在那個時代都是大眾明星,相當風光。

  在80年代,社會進步的主要阻力還是來自於思想,在這個背景之下,學者們的思考和研究對整個社會和國家的發展都有引導作用,知識精英的使命感和道德感都相當強烈,大家都懷著一種理想主義的真誠去思考和研究,不論是公眾還是知識精英自己,都極少有人去懷疑這項工作的神聖意義。

  這種情形在80年代末的社會震蕩之後發生了很大改變,整個社會從上到下來了個從理想主義到實用主義的大轉向。高校學術研究的環境也為之大變,之前縱橫馳騁的大思想話題已經在言說空間上嚴重受限,知識界逐漸將研究的話題由思想轉向了學術。

  這種情形和清朝乾嘉學派的興起似有相似之處,由於雍正、乾隆年間的言論限制,當時的知識分子逐漸放棄了宋學好談宏大的理學、議論時政的路數,改而把時間和精力用在古代典籍的考據和整理上,尋章摘句,專注於純學術的考據工作。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中國知識界在80年代末的這一轉向未必是一件壞事,學者們從喧囂的思想陣地上退下來,專心補一補純學術的課,把學問做得更扎實、更專業、更符合現代學術規範,有利於彌補80年代思想界學養的不足,有利於祛除80年代的浮躁之氣。

  然而,這把從思想轉移到學術的火沒燒幾年就行將熄滅。首先是整個社會的外部氛圍急遽蛻變,全社會進入了一個清醒地追逐自我利益尤其是世俗財富的時代,增長壓倒了啟蒙。這使得以往處於社會關注焦點的知識精英逐漸淡出了公共視野,在悶聲發大財的社會氛圍下,誰還去關注什麼思想和學術呢?

  公共知識分子風光不再,那麼專業知識分子呢?本來在一個健全的現代學術環境中,多數知識分子都是在一定的專業領域活動,價值評價也是由專業圈子來決定的。然而這些年愈演愈烈的學術行政化使得這種專業評價也亂了套。

  學術政客和學霸們把持了學術評價,把持了學術資源的分配,這直接導致了學術界的腐敗。這種腐敗實際啟動了一個“劣勝優汰”的機制,老老實實做學問的人得不到相應的回報,反而是肖傳國這樣大肆造假的無恥小人混得風生水起,若不是因為偶然被方舟子戳穿,肖傳國甚至可能因為造假而當上中科院院士。這樣一種“劣勝優汰”的機制實際就是在鼓勵流氓行為,最終在知識精英群體中產生肖傳國這樣極端的流氓,也是早晚的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