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南海爭端中的國際法困境

http://www.CRNTT.com   2010-11-18 15:00:11  


 
中國漁民講述南海打漁風險:曾遭外國士兵圍毆

2010年11月12日12:00 三聯生活周刊

  風雨下的潭門港:在南中國海打魚

  潭門是海南島距離西沙和南沙最近的港口之一,距離偏遠的南沙不過500多公里,熟悉海路的船長,駕駛著20多噸的小帆船,只需要兩天兩夜就能夠到達南沙的島嶼和礁石。因為地理優勢,潭門漁民很早就不在近海捕魚,而是選擇了在西沙、南沙為漁場。他們的經歷,是南海現實的一種寫照。

  主筆◎王愷  攝影◎張雷

  接連幾天的陰雨,讓瓊海市的潭門鎮沉浸在水氣中,港口就像睡起了午覺——75歲的經驗豐富的船長蘇承芬看看天上的雲,告訴我們,至少還得3天才能行船出海。

  離港口最近的海面,卷起了兩三米高的暗綠色海浪,而遠處在我們目力之外的西沙和南沙,據老船長說是七八米高的浪頭,潭門鎮兩三百噸的捕魚船,去那裡沒有回旋餘地。

  潭門在中國的漁港中顯然是特例,他們很早就不在近海捕魚,而是選擇了下南洋之路。幾個世紀前,潭門漁民就靠帆船漂流出海,駕著只有今天漁船1/10大小的小船,闖蕩西沙和南沙。因為捕鮮魚獲益不大,索性下南洋,將珍稀海產曬幹出售。漁港小鋪裡,愛喝紅茶和咖啡的人們,延續了那個年代的習慣。

  這種不在近海捕撈的習慣一直到1955年才終止。由於國內的政治局勢,南海捕撈一直在1985年後才開放,不過,此時潭門村的漁民再次前往南海諸島的時候才發現,不少島嶼都已經有了各國駐軍。從此,捕魚不再是單純的技術話,風險除了台風,還多了如何避免各國部隊的侵擾。

  潭門漁民們最讓人佩服的,是他們坦然地接受了這種命運。在漁民們看來,打魚就是一種生計,苦難和風險,不過是這種生計的組成部分而已。

  尋找“更路簿”

  發達的漁民後代們搬到鎮裡,沿海蓋起了兩層小樓,可是老漁民還不肯放棄不知道修建於何年月的老屋子。90歲的老漁民王詩好就坐在自家門檻上,腳掌扁平,腳指頭張開,簡直像蟹足。陪同我去的村裡人解釋,老漁民駕駛帆船,手腳並用是習慣,多年下來就成這樣了。

  沒想到,王詩好寫得一手好字,手抄本“更路簿”上面的字跡清晰有勁道,是他82歲時抄寫的。在海圖傳到這裡前,潭門的漁民們始終靠代代抄寫的“更路簿”航行,所謂“更”,是指角度,360度的方位被劃分為24更,而“路”則是里程,從西沙某礁石到南沙某礁石,怎麼行走,全靠這文字記載。這還不是“更路簿”的全部,粗粗翻閱,裡面記載著某片海域的島嶼和礁石的形狀、大小,還有每個月份的水流速度和流向,是此地漁民獨具的航海小百科。

  很難想象潭門的漁民多年以來就靠這個航海,可是確實如此。在鎮漁業協會的辦公室裡,會長麥邦奮告訴我,1940年,潭門有了第一張航海地圖,是他父親在新加坡買的“英國繪制的航海圖”。

  可是,航海圖並沒有取代“更路簿”,王詩好告訴我們,憑借他家祖傳的那本小簿子和羅盤,他當了30多年的水手,其中20多年是船長。“不僅是西沙到南沙,整個海南島周圍的海面我都去過,包括瓊州海峽。裡面幾月份水流是什麼樣,有多少暗沙,全知道,而且都加在我的簿子裡面了。”也就是說,“更路簿”沒有定本,每家漁民都可以把自己的經驗再添加到其中,最後形成了潭門漁民的航海經。一直到航海地圖傳入多年後,許多船長還是靠“更路簿”外加羅盤航海。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