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維基解密與美國政府的戰爭

http://www.CRNTT.com   2010-12-12 09:27:35  


 
  什恩對本刊說:“美國政府機構一直嘗試在各機構間分享上至機密級別的信息。這意味著,數十萬名政府職員,只要有訪問權,就能讀到任何一條電文。實際上,沒有人能讀完任何一天從海外匯總的所有電文。SIPDIS標識的廣泛使用,更大大促進了信息的分享,特別是在‘9.11’之後。”“9.11”調查委員會曾指出,恐怖主義襲擊之所以未能避免,情報失誤有重大責任;由於政府部門間各自為政、溝通不暢,信息未能送達應該知道的機構。例如,聯邦調查局知道“基地”組織支持者扎卡利亞.穆薩維試圖學習駕駛商用客機,卻沒有告訴中情局,而中情局當時得知將會發生的一起航空密謀,正拼命想找出航班的細節。自那以後,政府部門間的情報分享成了當務之急。分享擴大同時意味著網絡的脆弱性:“基本上,這個系統的完整性取決於所有有權訪問該網絡的人百分之百遵守規定和承諾。在具有機密級別訪問權的300萬名政府各部門職員中,只需要一名誤入歧途犯規的個人,就能憑一己之力嚴重破壞美國的外交政策。”什恩告訴本刊記者。

  曾在多屆美國國防部顧問委員會工作,親身參與“‘9.11’委員會”後美國情報改革的情報與防務專家丹尼斯.格姆勒(Dennis Gormley)告訴本刊:“其實,只需要在技術上採取適當的安全保護,就能給從SIPRNet和其他政府網絡上非法下載大量數據的人製造麻煩。這個系統在根本上依賴於總統頒布的安全令,包括不可洩露協議和監控手段,比如背景審查和測謊儀等。”可惜的是,過去原則上本不允許將SIRPNet的數據下載到可移動設備上,但在某段時間里,駐伊拉克的中央司令部取消了這一限制。在這個空當,曼寧通過了背景審查,獲得了訪問權,成為這百萬信息分享者中“誤入歧途”和偶然闖入的那一個人。

  曼寧洩密更像場鬧劇。儘管曼寧的支持者把他視為揭露戰爭醜惡嘴臉的“英雄”,但他仍無法與影響歷史的“吹哨者”們,如洩露五角大樓文件的埃爾斯伯格相提並論。即使是預言網絡戰與“透明社會”將隨科技降臨的美國著名科幻作家大衛.布林(David Brin)也難從曼寧洩密一事上看到革命性的先兆。“機會主義”,他如此告訴本刊,“僅靠一己之力從美國政府獲得所有他能接觸到的文件——不考慮這些文件是不是反映了政府的不正當行為,然後再傳給另一人,不假思索的公開。我看到的是人性的自負”。

  阿桑奇的事業

  與曼寧相比,39歲的澳大利亞人朱利安.阿桑奇有著更為明確的目的。在曼寧給他帶來聲名大噪的伊拉克錄像與阿富汗日記,以及讓美國政府進一步由尷尬而憤怒、正式與他為敵的外交電文前,他所創立的維基解密網站已經運營了3年半。阿桑奇曾在多種場合和訪談中把自己事業動機概括為“正義”,對阿桑奇來說,實現這一羅賓漢式的理想,具體的手段是信息公開與透明。他質疑那些有權力決定信息屬不屬於秘密的權威,蔑視他們所建立的信息等級制度和依賴於這一等級制度運行的社會秩序。作為一名黑客高手,他用網絡技術和網絡社會所帶來的信息平面化去消解這一等級制度,維基解密創立的初衷,就是專門揭露政府、企業的權力濫用和腐敗行為。

  維基解密初試牛刀是揭秘2006年索馬里的一起暗殺密謀。那時候,將多年職業生涯貢獻給非洲事務的大衛.什恩前大使就已注意到阿桑奇。什恩向本刊回憶:“他們自稱披露的是一份由索馬里阿維斯簽署的文件,密謀暗殺索馬里官員。阿維斯現在是索馬里極端伊斯蘭組織的領袖。他們未能提供任何證明文件可靠性和真實性的證據,也幾乎未引起媒體的關注,更談不上對索馬里內政的影響。”2007年,維基解密披露了國際風險顧問公司,高樂公司在2004年的一份長達110頁的報告,內容是肯尼亞腐敗。“這次洩密在肯尼亞媒體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關注,在國際媒體上也出現了有限的報道。例如,當時英國的《衛報》和美國的《國際先驅論壇報》就登載了基於洩密文件的故事。但這些文件的披露也並未在當地產生持續的影響。”還未觸及國際主流媒體興奮區的維基解密,最初默默無聞。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