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國未來十年改革的“戰略機遇期”

http://www.CRNTT.com   2011-03-08 11:48:04  


新加坡國大東亞所所長鄭永年
  中評社北京3月8日訊/”很多年來,‘戰略機遇期’始終是中國領導層用來推進中國改革發展進程的關鍵詞。它是對國內外環境和改革發展之間關系的一個綜合性判斷。不過,戰略機遇期在不同的階段應當有不同的內容。這裡最主要的是要回答這一問題:對什麼而言是戰略機遇?就是說,戰略機遇必須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如果沒有這個目標,或者目標界定得不清楚、不確切,那麼就會錯用或者錯失戰略機遇。“新加坡聯合早報今天登載新加坡國大東亞所所長鄭永年的文章《中國未來十年改革的“戰略機遇期”》,詳論如下:
  
  盡管“戰略機遇期”這個概念從中共十六大報告使用後開始流行開來,但這一思維從改革開放早期就存在了。上世紀70年代末中國開始改革開放,盡管當時還處於美蘇冷戰狀態,鄧小平對國際局勢作出了一個重大的政治判斷,即和平和發展是世界兩大趨勢,中國要充分利用這個國際局勢,來從事改革開放事業。沒有這樣一個判斷,很難理解中國能夠從改革開放前的外部准備戰爭、內部搞階級鬥爭的局面中掙脫出來,把政府的政策重點轉移到改革開放。可以說,離開了這個判斷,就很難理解今天中國所取得的成就。

  利用有利的國際環境來從事國內的改革發展,是當時“戰略機遇”的主要內容。1990年代中國在加快內部經濟改革的同時,努力融入國際社會和世界經濟,建立了一整套基本市場經濟制度,加入了包括世界貿易組織在內的幾乎所有國際經濟組織。這就為中國此後十多年的經濟高速增長,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制度基礎。

  在新世紀之初,中國正式提出20年“戰略機遇期”的概念,同時開始把改革的重點從經濟領域轉向社會領域。不過,盡管各方面的社會改革,包括社會保障、醫療和教育都有所進步,但進步的步伐和社會成員的期待相差甚遠,比客觀的社會發展的要求相差甚遠。因為社會改革領域缺乏比較大的突破,社會問題積累得越來越多。無論從歷史經驗還是當前的國際局勢來看,在今後一段時期裡,中國不僅必須抓住國際社會所能賦予的戰略機遇,而且更應當盡最大的努力來為自己創造戰略機遇,把改革發展往前推進。如果失去這個機遇,在不久的將來,內部改革發展會變得更加困難,而外面的壓力則越來越大,造成傳統上所說的“內憂外患”的局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