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從衣食住行看通脹管理

http://www.CRNTT.com   2011-04-23 07:56:45  


 
  首先,從通脹的分項來看,十餘年間居民的食和居受通脹稅的影響最明顯。以1999年12月份的物價指數為基數,2000年至今的十餘年間,中國整體通脹物價水平增加了28.02%(以CPI來衡量),其中食品價格上漲了82.79%,居住物價上漲了37.98%,衣著物價下跌了12.92%,交通和通訊的物價水平下跌10.43%。

  同期中國居民的消費結構也發生了相應變化:食品類支出的比重由2000年的39.18%降至2010年的34.99%;交通和通訊類支出比重由7.9%升至15.52%;衣著類支出則穩定在10%左右;居住類支出比重也穩定在10%左右。

  上述兩組數據反映出在這十餘年間,中國在衣、食、住、行四個方面,行的問題解決得最好,該類支出增加,而通脹壓力下降,表明居民在行方面的福利是改善了;其次是衣的問題,支出比重變化不大,通脹壓力下降;而這兩項也和中國近年來汽車行業、鐵路、公路建設和紡織業出口的高增長大致對接上;而在食和居兩個方面則相對惡化,又與近年來高房價和食品價格幾次快速上漲對接得上。

  接下來,再看看居民抗通脹能力的變化。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由2000年的6280元升至2010年的19109元,增幅為204.29%,其中消費性支出由2000年的4998元升至2010年的13472元,增幅為169.54%;同期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純收入由2000年的2253元升至2010年的5919元,增幅為162.72%。可見居民收入的增幅明顯小於GDP十餘年間301.13%的增幅,一句話,居民微觀層面的收入明顯滯後於宏觀經濟的高增長。

  同期國家財政收入則由2000年的13395億元增長至2010年的83080億元,增幅高達520.22%;財政支出由2000年的15887億元增至2010年的89575億元,增幅高達463.84%,顯示出政府在高增長的蛋糕中份額是提升的。

  按照GDP支出法來看的話,企業盈餘的比重由2000年19%升至2007年的32%(統計局相關數據只公布到2007年),相應勞動者報酬的比重從52%下降到40%。

  三組數據均顯示,伴隨宏觀經濟的高增長,同政府和企業相比,居民在經濟蛋糕中的份額是下降的,這樣自然就會削弱居民抗通脹的能力,再加之醫療、教育、養老等諸多後顧之憂至今未能得以解決,直接導致中國居民的儲蓄率由2000年的37.7%升至2010年的51.9%(平均每年增長1.3%),而存款負利率的長期存在,又在一定程度上蠶食了居民的真實貨幣購買力。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