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張亞中:爾憂選舉 我憂兩岸

http://www.CRNTT.com   2011-08-01 00:37:51  


 
    選舉的社會化效益:“國家定位”的反覆形塑

  對大多數國家來說,“總統”或“國會”大選,只是換一個主政的政黨或政府而已,但是在處於兩岸分治的台灣,不論喜歡與否,在民主化的過程中,一開始就難以脫離認同、統獨這些心理與意識形態的因素。不論是“總統”大選,地方選舉,這些非物質因素從來就沒有缺席過。

  民主選舉本來是可以用民主方式化解社會歧異,也就是用少數服從多數,多數尊重少數的方式凝聚大家共識。由於實踐民主的工具之一就是選舉,要贏得選舉就必須與對手做區隔。族群、認同,往往是用來區隔彼此的最廉價武器。

  在台灣,“總統”大選宿命地成為“國家認同”的再形塑,也是“國家定位”的一個反覆抉擇。一次選舉自然不能形塑完成,每一次選舉都涉及動員,規模愈大,動員愈強,促成每一次社會化的解構或強化,而其結果也就左右了人民的認同選擇。

  民主政治從好的方面來說是尊重民意,但是政客的操弄主導往往可以引導民意。繼1993年起尋求進入聯合國、1995年李登輝走訪康乃爾,1996、2000、2004、2008的大選,族群、統獨、“國家定位”等認同都是重要的議題。

  經由選舉的政治動員,整體來看,台灣對大陸的分離意識趨勢並沒有因為選舉結果是國民黨或民進黨而有所改變,也沒有因為兩岸交流頻繁有所逆轉。與1990年代初期相較,有關統獨、中國人還是台灣人等認同已經有明顯的消長,選舉本身雖然不是原因,但卻是加速社會化形塑認同結果的工具。

  2012年大選即至,毫無疑問的,兩岸關係是個不會缺席的議題,特別是兩岸定位,自我定位,也會隨著選舉的政治動員而影響民眾認同。經由選舉所形成的新認同,也會約束選後政府在處理兩岸關係時的立場。因此,要判斷2012年以後是否會有兩岸和平協定,必須從選前各政黨的政治立場談起。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