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連橫何以成為台灣第一知識分子

http://www.CRNTT.com   2012-01-25 10:40:44  


 
  落魄江湖載酒行

  連氏的詩作遺世不少。林著稱連橫在十八歲前,就手抄《杜少陵全集》,開啟詩興。我們在他的詩作里,也能看到他上襲少陵詩風,不論是內容還是風格,頗近少陵與放翁。這在不少詩句中能看出來。林著大體上是依據連橫的詩作,從中分析傳主的行為與心理活動。

  連氏早年赴上海,入讀聖約翰大學。作者稱連氏時年“二十歲左右”,那麼入讀當在1897年。聖約翰是當時中國最好的大學,也是第一個被美國大學承認學分的大學。連橫入讀俄文,但又很快就輟學(注:熊月之編著之《聖約翰大學史》校友名單未有連氏之相關記載)。林著認為,連橫讀俄語的原因是,未來中國人需要跟俄國人打交道。輟學的原因是母親催促其返台完婚。

  完婚後,連氏並未回滬繼續讀書,而是進入日本人新創立的《台澎日報》,任漢文部主筆。這家報紙不久後改組為《台南新報》。1902年,連氏還曾赴福建廈門捐得監生,然後參加福州鄉試。不過,林著中沒有提及納捐科舉之事。其子連震東後來解釋說,他去福州是借考試調養身體。

  其實很難解釋為何連橫會參加清廷鄉試。從作者的叙述中看來,因為清廷割台,連氏對清廷之腐敗極為不滿。在我看來,連氏對台灣的認識當中,有一個始終無法自洽的矛盾:他一方面奉南明、延平郡王為正朔,不承認清廷統治台灣的合法性,在辛亥革命之後抨擊滿清宅夏竊國;一方面又極力讚揚以劉銘傳、丘逢甲為代表的清廷對台灣的經營。他說,對開拓台灣功勛最高的兩個人是陳永華和劉銘傳。後來他游歷南京時,在天王府曾寫有“他年修國史,遺恨在湘軍”的句子,可見他對清廷之態度。

  連氏的通史終於馬關條約。對清廷割地的評價,至今在台灣學界仍有不同聲音。尤其是,此後短暫成立的“台灣民主國”,是一些傾向“台獨”的學者研究之重點,以此來證明台灣與大陸聯繫是如何脆弱,並建立一種論述體系。不過,當時的“台灣民主國”曾給清廷電報說“台灣士民,義不服倭,願為島國,永戴聖清”,“事平之後,當再請命中國,作何辦理”。所以連橫對這一段歷史,很有些無法下筆之態。

  在《台南新報》工作時,連氏開始學習日文。這恐怕是不得不為之的舉動。蓋因該報系日人投資,又以日文出版。不過此時已經能夠看出他在國難之際的心情。他在《馬江夜泛》中寫道:“橫槊蒼涼夜,艱危擊楫秋。”他經常以祖逖、稼軒相擬,頗有壯志未酬之心態。他在《鷺江報》寫的《惜別吟詩集序》中說“欲求國國之平等,先求君民之平等”,已初步反映出其反滿之一面。

  不過,至今未有連氏直接參與革命黨活動的記載。林著也是以猜測的口吻,試圖把連氏與革命黨聯繫起來。林著說,“1900年國父到台北”,以一個報人的身份,定必消息靈通。他或許往來南北,與孫中山先生會面也未可知。作為一部傳記,以“想當然耳”的手法描述這樣一件攸關大局的事件,未必合適吧。

  1905年,連氏赴福建創辦《福建日日新聞》,鼓吹排滿革命。按照連震東和林著的說法,同盟會派李竹痴(有的材料作林竹痴)到廈門,商議改該報為同盟會機關報。不過,當時同盟會的刊物已經有《中國日報》與《民報》,一在香港,一在日本,且當時同盟會在廈門尚無分部,以廈門的一張報紙做機關報,可信度不高。此外,連震東稱,後來清廷向日人抗議,此報由是被封。

  台灣作家陳柔縉引用連橫朋友林申生的說法稱:該報關門的原因是,“緣該報社之組織不健全,非清吏向日人抗議之結果;日人特聽其自生自滅耳。”另一位和連橫親近的門生張振梁也有不同說法,認為連橫創辦該報的原因“乃其時台局粗定,日人招徠台人故”。

  至於林著中說的清廷要暗殺連橫,更是無可考證之事。連橫在報館關閉後回台,仍入《台南新報》。此後一邊寫書,一邊縱情詩酒,成立詩社,酬唱往來等。台灣詩人林馨蘭在《讀詩界革新議及後等書》中評價連氏的詩,“雅堂過於縱”,亦可見其性格為何。

  1908年,連氏曾赴神戶一游。林著稱,“他此度赴日,或者竟是借游覽之表面行為,實則去參加在日本的革命計劃也未可知,因為神戶乃是當時海外革命志士的一個據點,國父每次到日本,也都在神戶與當地華僑志士聯絡商議的。”在讀林著之時,我一直對作者試圖把連氏和孫中山聯繫起來的描述,抱有甚多疑慮。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