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22歲教授昭示“民科”才是中國未來?

http://www.CRNTT.com   2012-03-23 11:44:10  


 
  特征三:極富理想主義情懷,又有功利主義色彩

  1978年1月,《人民文學》率先刊載了徐遲的報告文學名篇《哥德巴赫猜想》,30年來,人們對這篇文章所涉及的科學家形象,以及對與此有關的“民間科學家”的討論一直沒有停止過。

  這篇報告文學筆觸優美、極富煽動性,但是缺乏一些科學的嚴謹。很多青年在看完了文章之後都被打動,決心要以極大的愛國熱情投身獻身科學。這是因為,這一代人從小就被教育要有遠大理想,為人類造福為祖國爭光,為了這個理想可以放棄物質生活,甚至付出生命。(參考:楊慧: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與“民科”,《科普研究》,2008年第5期,第57-62頁)

  但是同時,許多人其實又充滿功利色彩。他們熱衷於靠著自己的“民科”成就得到矚目,熱衷於上各種“世界名人辭典”,甚至為自己登報做廣告。

  “民科”的執著精神確實令人欽佩,但如果影響他人就應該三思

  懷著一顆赤誠之心去追求理想是非常值得欽佩的。而“民科”反對的官科學術腐敗問題自然應該深究。不過,許多報道中都提到一些“民科”致力於研究,不事生產不說,反而需要家人去供養自己的科學事業。另外,一些“民科”的實驗也可能影響到周圍人的安全。這些當然是不可取的。還有一些“民科”則有詐騙之嫌,比如號稱發明了“水變成油”的方法而瘋狂斂財,這類就更應該禁止。

  ■ 劉路的成名當然更是對“官科”的警鐘

  如若未受到國外肯定,劉路很可能就被埋沒

  劉路的成名頗具偶然性。他將研究成果寄給了國際雜誌。很久之後,該雜誌的主編鄧尼斯碰巧遇到了南京大學數學系博士生導師、數理邏輯專家丁德成教授的學生莊志達,並問他是否知道中南大學大三學生劉嘉憶(劉路投稿時用的筆名)。莊志達給自己老師專門打了電話提起此事。丁德成找到了劉路,並邀請他參加11年5月在浙江師範大學召開的邏輯學術會議。劉路的演講讓在場專家眼前一亮,並被認為極可能是正確的。丁德成很快給鄧尼斯打了電話,讓他再好好看看那篇論文,鄧尼斯6月份發來很高的評價,並且邀請劉路參加在美國芝加哥的數學邏輯學術會議。

  一直到7月份,中科大教授侯振挺在拜訪丁德成時才偶然知道此事。於是學校重視起來。

  倘若不是國際學術雜誌的認可,劉路的研究在國內的學術體系中能夠得到發掘並被肯定嗎?答案十有八九是否定的。在許多高校中,沒有一個完整的學術評估體系,看得最多的還是論文的數量,學術造假蔚然成風,論資排輩、任人唯親的現象相當嚴重。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