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無衰退轉型升級何以實現

http://www.CRNTT.com   2012-05-21 08:16:24  


  中評社北京5月21日訊/轉變增長方式與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是中國經濟“後危機”期間的核心議題,也顯系高層所確立的一種新的增長戰略。這個戰略所直接面對的挑戰,無疑是“中等收入陷阱”,該“陷阱”的“出口”是世界銀行劃定的“高收入經濟體”之“門檻”收入水平。20多年前這個門檻收入是人均國民收入6千美金,時下當在1.2萬美金以上。2011年中國人均國民收入接近5千美金,距離這個“門檻”還有相當距離!

  經濟參考報刊登作者趙偉文章表示,邏輯上推斷,以轉變增長方式為政策著力點,不斷創造或挖掘出新的增長動因,就能推動經濟快速平穩增長。這個推斷引申到產業層面,就成了以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經濟快速平穩增長了。然而若略微翻一下先行工業化國家經濟史,便會發現,這個戰略預期是沒有先例的。因為其後面隱含著一個邏輯,這便是無衰退的產業升級。

  先行工業化國家的經濟史顯示,產業層面大的調整或我們所說的轉型與升級,多半發生在一場嚴重的經濟衰退之後。沒有衰退的產業轉型升級未有先例。無論是多產業聯動的轉型升級還是單個行業的技術升級,概莫能外。這方面案例多多,尤以美國經濟最近的經歷最突出,也最具啟示意義。

  美國最近一次大規模的產業轉型升級,發生在1980年代至1990年代,主線是製造業揚棄了長期形成的傳統產業,以一個全新的以IT產業為龍頭的新興產業取而代之。表面上看,此次產業轉型升級似乎是與經濟強勁增長同步發生的,實際則不然。實際的演化軌跡是,產業轉型升級是以一場曠日持久的“滯漲”為前奏的。1970年代的經濟停滯與通脹並發症,逼出了政府經濟政策與體制的大調整與“里根經濟學”。恰是經濟體制與政策的大調整,促成了美國歷史上規模最大同時最具全球影響力的產業轉型與升級。不僅如此,即便在1980年到2007年的經濟長期繁榮期間,美國經濟也經歷了多次衰退,衰退實際上為下一輪產業轉型升級積蓄了能量,因而可視為產業轉型升級的“加速器”。

  同樣的例子在德國和日本戰後經濟史中也能看到。這些經濟的集約型高增長都以周期性的經濟衰退為“休止符”的,而每一次經濟衰退過後,都會發生或大或小的產業轉型升級。其中日本1980年代對此前形成的“重厚長大”產業的揚棄和“輕薄短小”產業的崛起,恰是以19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引發的衰退為契機的,德國製造業的高技術化,也是以周期性經濟衰退為契機的。

  文章最後說,歷史何以如此展開?原因很簡單,產業轉型升級需要硬的約束條件,最重要的是要形成一種“裸泳者”出局的市場競爭環境,迫使那些在產業與行業粗放擴展期間“裸泳”的低效率企業淘汰出局。經濟衰退恰恰發揮了這種作用,加速了市場優勝劣汰進程,抽緊了企業與產業擴張的約束條件,迫使企業乃至整個產業去尋找新的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