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胡同拆了,北京人的根還在

http://www.CRNTT.com   2012-05-23 14:20:12  


 
有了一種緊迫感

  1991年我到了《北京晚報》,此前在很多單位工作過,還採訪了“天橋八大怪”後人,可到了報社,才有了緊迫感,我關注老字號、老玩意兒、傳統小吃,當時情況已比較危急。

  以小吃來說,國營店不景氣,手藝人告老還鄉,技術失傳,導致質量滑坡,個體想幹,可拿得起來的人太少,此外利薄,連門臉都租不起。比如焦圈,又名“黃金手鐲”,要求色金黃,摔地上能粉碎,可後來做的都硌牙。燒餅過去至少24層,現在八九層算好的。

  以老玩意兒來說,老人幹不動,新人不願幹,手藝人養活不了自己。

  以老字號來說,東西過時了,年輕人不認可,加上企業沒改制,負擔很大,老北京茉莉花茶窨制技術等瀕臨失傳。

  當時電視還不普及,平媒影響特別大,一位老記者對我說:咱們手裡這杆筆,能傷害一個企業,也能讓一個企業活。這對我觸動很大,我寫了搶救北京小吃、搶救老玩意兒等一系列文章,讓很多傳統項目得以起死回生。

傳統不能固守不變

  老北京傳統文化已經改變了很多,這要辯證地去看。任何事物有生就有滅,不可能固守不變。

  拿老玩意兒說,現代人玩意兒這麼多,誰還在乎它呢?老北京的風箏好,可現在材料變了,飛得更好,你再靠“黑鍋底”、“大沙燕”就不行了,“風箏哈”就做得比較好,改成工藝品,能掛墻上展覽,對於傳統,在繼承的基礎上,還要革新,如果都按老一套來,大家早就死掉了。所以,沒必要對傳統流失感到悲哀失望。

  我是四合院堅定的保護者,不少讀者來信說,你不是住樓房嗎?咱倆換怎麼樣。很多住平房的人渴望拆遷,有的20平米四世同堂,這邊放個屁,隔壁聽得清清楚楚,沒任何隱私可言,他們這個苦楚,跟誰說去?

  我在小說《胡同根》中寫過,胡同拆了,北京人的根還在。你看老北京很多市,都是自發形成的,比如官園的鳥市、潘家園的古玩市、月壇的郵市等,所以關鍵是別著急,慢慢就會成圈子。我住回龍觀,現在小公園裡大家已然在提籠架鳥、唱京戲、打太極拳、下象棋了,因為還是這套生活方式好、養人。

  我年輕時不喜歡京劇,可年齡越大越覺得它是國粹,一個城市的氣場是不會輕易斷的,咱北京人什麼大風大浪沒見過?沒什麼,一切很快就會過去。(陳輝)
 
  來源: 北京晨報 2012-05-22 09:55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