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 
張亞中:用中華文化解“主權”糾葛

http://www.CRNTT.com   2012-07-01 00:36:20  


 
      中華文化的“天下”與“統”觀

  我們現在常用的“世界”一詞並非傳統的中文語彙。“世界”一詞來源於佛經,據《楞嚴經》卷四載:世,即遷流之義;界,指方位。即於時間上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之遷流,空間上有東南西北、上下十方等定位場所之意。“世”為時間意,“界”為空間意,涵蓋了時間空間不可分隔的道理。

  西方人所說的“世界”,中國傳統稱之為“天下”。西方的“世界”是由民族國家所組成,世界(國際)關係的主體是國家。而中國人所稱的“天下”的內涵卻蘊含更多的文化意涵。西方說“統一”指的是“主權”的統一,它只是政治的一種形態,“統”與“獨”皆可為選項,決定“統”或“獨”的關鍵是政治的力量。反觀中國人說“一統”表示的更多是某種歷史的目的論,以及倫理上的禮義之統,它基本上是傳統思想中的文化理想性的表現,而非是政治上的一種意識形態。不同於西方“統”“獨”均為選項,“大一統”的歷史目的論卻是中國文化中一個獨特的現象。

  從字源的觀點來看,《說文》對“統”這個字的說法是“統,紀也”,“紀”的原始意涵為“絲耑”,也就是說,如果不能找到絲端的所在,則絲也抽不成了。因此,“紀”這個字早就發展至天文曆法中,如《尚書.洪範》雲“協用五紀”(正確使用五紀),五紀即指“歲、月、日、星辰、歷數”。

  所謂“紀年”表示的是天命對人間的某種指引,在中華文化的歷史意義中,“紀年”並不只是一個消極的時間座標而已。更蘊涵著某種“價值”性的成分因素在內。司馬遷說他作《史記》的第一個目的,乃是為了究天人之際。從這樣的說法可以看出一種特殊的歷史目的論。如果說紀年表達的是某種“天人的條貫”,那麼歷史顯然正是一條貫穿在人間與老天爺的呼應。通過此一人間條貫的展示,乃足以完成某種意義的“天命信仰”的回歸。換言之,歷史正是天命在人間的一種展示其自己的方式。

  我們可以這麼說,“統”的第一個意思,其實就是相應於“天命”。因此,每一個皇帝都有自己的“紀年”,象徵著他開始接受“天命”的那一年。(中國在漢武帝以前用帝王紀年,從即位年用元年、二年、三年……。從漢武帝到清末,用年號紀年;1911年推翻帝制之後採用民國誕生時間來紀年,兼或使用公元紀年。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採用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