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 
中評論壇:從台灣教科書看認同危機

http://www.CRNTT.com   2012-07-24 00:12:36  


張亞中
 
  有關統獨選項的改變,相較於2008年以前,馬英九執政期間,主張永遠維持現狀與偏向獨立的民調比率均有上揚的趨勢。2011年6月,台灣民眾支持維持現狀再決定的有33.3%,永遠維持現狀者26.8%,維持現狀以後獨立的是17.4%,維持現狀再統一的剩下10.6%,希望盡快統一的只有1.6%。

  從民意調查中顯示,馬英九執政四年以來,整個認同並沒有改變扁時期的趨勢,反而幅度持續加劇當中。當然中間有非常多政治因素,包括馬英九在整個論述方面的調整,其中更重要的是歷史教科書方面,在這四年之內,有撥亂但沒有反正。

  這學期在台大,開學第一堂課,我問全班同學,李白是中國詩人還是“我國”詩人?這個問題讓台大的高材生不知如何回答。以教科書來說,我們那個時候,歷史只有區分本國史與外國史,但是現在的教科書則分成台灣史、中國史與世界史。將台灣史與中國史放在不同的歷史脈絡中講述。

  1949年以後國民政府來台後的發展,是要擺在中國史還是台灣史?目前高中歷史課綱是把1949年以後的歷史放入台灣史,而非中國史之中。換句話說,“中華民國”已經是屬於台灣史的一部分,而不是台灣是“中華民國”(中國史)的一部分。

  由於“中國”已經不等於是“我國”,因此,這一代年輕學生,他們在面對自己定位的時候,有一個很大的困境在於,李白到底是中國詩人還是“我國”詩人?唐太宗、漢武帝到底是中國歷史的偉大人物還是“我國”歷史的偉大人物?

  現在政府論述是“中華民國”是我們的國家,我們是“中華民國”的國民,我們也是台灣人”。這種用“中華民國”與台灣等同的概念,基本上迴避了“我國”與“中國”的關係,結果造成兩岸在認同方面的危機與異化。

  今天邀請大家參與論壇,是因為新的教科書將在9月份上路,新課綱會影響好幾年的國中、高中歷史教育,所以想聽聽各位專家的意見。今天討論的提綱包括:第一,台灣歷史教科書書寫方式改變的政治因素;第二,台灣歷史教科書現行問題為何;第三,歷史教科書與台灣問題的關連;第四,馬政府該如何補救。請各位就問題所在,提出討論與建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