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庚欣:“民間保釣”的方向與分寸在哪裡

http://www.CRNTT.com   2012-09-06 10:10:16  


 
  可是,在今天這樣錯綜複雜的形勢下,韓文明顯“缺乏把握多種矛盾關係的能力”。中日關係是世界上最特殊的大國及鄰國關係,中日之間的矛盾是非常深刻、沉重、複雜而又敏感、微妙、糾結的。僅明治維新以來的歷史恩怨及反省這一項的龐大體積及複雜糾葛,可能就超過整個歐洲近代史的分量。再加上現實中雙方走向世界政治大國的博弈、東亞共同體的龍頭之爭、與美國亦敵亦友的複雜角力、近年來此起彼落的實力格局演變以及心理落差等,都在釣魚島糾紛中綜合發酵,特別在中國兩岸三地都全面興起公共外交熱潮,民眾關注外交事務並希望自主表達觀點的多元化變局中,韓文僅從經濟合作、日元借款等層次介入議論,明顯過於簡單化了。

  特別是韓文的中心議題“保釣登島是害國”,從提出觀點就存在問題。韓文開宗明義:“這次香港保釣人士登上釣魚島的行動又一次將稍有緩和的日中關係推到激烈對抗的境地。由此引發的中國國內各地的遊行示威和憤青們的尖銳口號把日中國交恢復40周年的各種紀念氣氛衝得一幹二淨。”這是對“保釣登島”的基本定位,由此引出“害國”結論。立論必須要明確、準確地反映客觀事實,但韓文所說保釣登島“將稍有緩和的日中關係推到激烈對抗的境地”,就明顯與事實不符。一年來的中日糾紛有目共睹,幾乎所有事端都始於日方特別是石原等人,矛盾積累到一定程度(是否激烈對抗尚可商榷)才引發了“保釣登島”的行動以及遊行示威等,而不是相反。“把日中國交恢復40周年的各種紀念氣氛衝得一幹二淨”的也不是中國的年輕人,而是日方特別是石原等人。把基本的因果關係顛倒了,據此進行的立論、論據等自然就“失真”了。

  另外,韓文還“缺乏評議複雜現象的分寸與平衡感”。無論中國人還是日本人,說話都要公平合理。例如,中日糾紛易於出現情緒化的衝動,這一點雙方都有,中方似乎更強烈些。但如何客觀、公正地把握其間的分寸與平衡,十分重要,尤其是有良知的日本人。中國人曾經那樣大度地寬恕日本戰爭中的罪惡,為的就是翻過那一頁不幸的歷史,但日本一些人至今不但不反省、不認錯,還倒打一耙說是中國歪曲、捏造歷史,並一而再、再而三地以各種事端毒化中日民間感情,換了是日本人會做何反應呢?看看韓國的強硬態度,中國官民在對日關係上一直是比較理性溫和的。中國不會簡單地隨日俄韓的動作起舞,因為中國有自己獨立的、實踐證明是正確的外交政策,我們的家要自己當。大概正因為如此,野田首相在致信韓國遭退後,依然向中國致信表達善意。但韓文中涉及中日爭執時,沒有全面、準確把握這些複雜因素,對中方指責過多、過重,而對日方的批評明顯不足,有時甚至本末倒置。無論作為媒體人的立場,還是作為在日華人的立場,都明顯有失公允。這不但不能化解衝突,反而會激起更大的反彈。

  可見,今天中日關係的種種議論中,基本的是非是一個標準,說話的分寸與平衡感也是一個標準,兩者緊密相連,兩者都要重視。中日之間主要是要盡快找到相互都能接受的大是大非標準,即最大公約數,如“和平發展合作”、“互惠共贏”等。這是一個大的共識。另外,在這個大的共識基礎上,還應注意分寸與平衡感,例如,日本人要理解中國人民族情感受到傷害的自然反應,學會理解被自己傷害的民族(特別是中韓朝等亞洲各國)在幾十年後依然受到傷害時的情緒反彈,日本這時需要的主要是自我反省,不要不作自我批評,而過度去追究重複受到故意傷害的人們因憤怒做出的合情合理的舉動。而中國民眾則應在維護自身正當的主權利益及情感尊嚴的同時,注意有理、有力、有節。尤其在情緒受到較大刺激難以忍受時,更應該冷靜,不要盲動,要三思而行。我近來常常回憶起周總理在萬隆會議上,受到多國無理刁難、圍攻時,不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而是依然保持我們中國外交的儒雅風度,最後以正義、和平、尊重的理念與態度征服了世界各國,樹立了新中國外交的全新形象。讓我們都達到周總理的水平是不現實的,但我們至少應該學習周總理的光輝榜樣,越是矛盾複雜、尖銳時,越需要如此。只要我們相信正義在我們手中,就應該這樣做。因為只有像石原那樣政治上不自信、天天焦慮不安的人,才會使用那些過激的手段故意把水攪渾,擾亂視聽,達到混水摸魚的目的。這就好像兩個棋手下棋,肯定是那個處於劣勢的棋手希望把棋盤顛覆重來,占有優勢的棋手當然希望維持穩定,按照自己的部署把棋下完,今天中日之間,誰在和平發展中占有優勢,不言自明。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