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張廣昭:“薄熙來案”與中共的制度化

http://www.CRNTT.com   2012-09-29 10:04:37  


 
  歸根到底,如果中國執政黨內部存在正式的晉升規則和機制,薄熙來或就不會以直接訴諸民意的民粹主義風格,贏取執政合法性。換句話說,薄熙來案凸顯了中共制度化的不足。

  美國政治學家亨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曾在《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一書中指出:“對處於現代化之中的國家或地區來說,一黨制和多黨競爭制究竟孰優孰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過就政治發展而言,重要的不是政黨的數量,而是政黨制度的力量和適應性”,“一黨制的力量源於它和殖民政權、傳統制度或保守社會的鬥爭,它的弱點則在於政治體系內部缺乏制度化的競爭”。

  某種意義上,薄熙來的悲劇是制度造成的。具體來講,是中國執政黨內部缺乏制度化的程序造成的。比較目前世界上成熟的民主制,雖然形態各異,但都有一個根本的共同點,就是政治程序的制度化。實現一黨長期優良執政的新加坡經驗告訴我們:政黨內部一定要具有開放性和競爭型。

  以現實來看,中國執政黨當今面臨的最大挑戰,或不在外部壓力,而是源於內部權力競爭導致的分裂危險。所以,建立黨內競爭新規則和精英晉升新機制,迫在眉睫。

黨內民主是突破點

  毫無疑問,文革結束後,經過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三代領導人的努力,中共的制度化水平在一步一步地提高。正式的任期制、規範的年齡限制,以及適度的民意考量等規則,都是中國執政黨漸具制度化的表征。但這次震驚世界的薄熙來案,則暴露出這種制度化的水平還遠遠不夠。薄熙來的民粹主義和私自主持正義,不僅威脅到中共的合法性,也使中共建立強有力的制度化權力交接機制,顯得更加緊要。

  中國政治專家白魯恂(Lucian W. Pye)在《中國政治的動力》(The Dynamics of Chinese Politics)一書中闡述了這樣一個觀點,“派系”與“共識”是中國政治的兩條相互衝突但又同時存在的發展主線。中國精英一方面有團結一致的理想,希望成員不要有製造麻煩或出軌的舉動;另一方面又拼命拉關係以保障自己的安全。結果是雖然帶來了表面上的共識,但在這背後卻是官員之間永無止境的合縱連橫、明爭暗鬥,有時甚至出現色彩鮮明的派系。坦白說,白魯恂的觀點近乎點出了中共黨內特殊的政治文化。

  然而,黨內民主,尤其是高層政治精英的民主選舉(差額選舉)的擴大,可以成為中共政治改革的突破點。中共領導人可以通過體制渠道,而非過於依靠庇護關係來建立其合法性。集體領導產生的往往是弱勢領導人,所以晉升規則顯得更為重要。正是因為集體領導的弱勢傾向,才需要政治合法性使其更具威望。在如今缺乏“強人政治”的時代,除非中國執政黨在任用高級領導幹部時,採取更多靈活的選舉機制,否則在將來,可能還會有下一個“薄熙來”出現。這對中國的政治秩序和國家治理來說,都不是什麼好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