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社會、行政體制改革與中國的經濟增長

http://www.CRNTT.com   2012-12-18 10:03:56  


 
  儘管官方從來沒有正式提倡過或者承認過教育的產業化,實際上,教育產業化成為應付危機的一個有效手段。今天,中國的教育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具有產業化性質的。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之後,新自由主義又攻克了另外一個最重要的社會領域,即住房,導致了住房的產業化,房地產成為了中國的經濟主柱。民眾為應付醫療、教育、住房這三座大山, 盡量存錢, 不敢消費。 

  客觀地說,在過去的10來年裡,中國政府在社會保障方面努力不少,也有一些制度上的建樹。但這些努力遠遠抵消不了醫療、教育和住房等重大社會領域的“新自由主義化”所帶來的惡果。儲蓄率居高下, 內需社會無法形成, 同時社會抗議活動層出不窮。

  在19世紀的歐洲,原始資本主義的結果就是大規模的工人階級運動的興起。今天的中國在很多方面類似於歐洲。社會抗議運動不斷,城市工人罷工和各種抗議形式(包括自殺),是對低工資和惡劣勞動條件的反應。所不同的是,中國還存在著農村農民的抗議運動。儘管中國還沒有發展到歐洲當時的程度,但如果社會改革找不到突破口,社會政策停留在低水平,中國很有可能演變成歐洲的發展道路,經濟持續穩定的增長將被打斷。

東亞經驗可供參考

  在社會體制改革方面,中國可以從東亞其他經濟體的發展過程中學到很多經驗。日本和後來的“四小龍”走的道路和歐洲不同。在強調市場的作用方面,東亞經濟體和歐洲類似,但社會發展和社會建設方面則很不相同。無論是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方面,東亞經濟體的政府扮演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它們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積極推動社會的發展。鑒於歐洲的經驗,政府往往先發制人,進行社會改革和社會制度建設,從而避免了類似於歐洲那樣的長時期的、大規模的工人階級運動。

  在東亞,只有韓國有比較激烈的勞工運動,但仍然遠較歐洲溫和,其他經濟體由於社會政策的確立,而得以和平發展和轉型。不難看到,這些東亞經濟體在20多年的時間裡,不僅造就了經濟奇跡,而且也造就了社會奇跡,即造就了龐大的中產階層。在日本,企業的技術創新和改進能力、特有的企業終生雇傭制度、政府方面的工資倍增計劃等因素,很快促成了中產階級的成長。

  在台灣和香港,中產階級的成長主要是因為中小企業的大發展和政府方面的社會政策。新加坡政府的作用更大,建國之後就確立了“居者有其屋”的住房政策。後來又根據經濟發展水平不斷出台和完善醫療和教育政策等,為中產階級造就了堅實的經濟和社會制度基礎。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