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 
北京專家:正式開啟兩岸融合統一進程

http://www.CRNTT.com   2013-02-10 00:14:04  


 
  (一)島內民眾支持兩岸統一的比例較低

  在選舉社會,民意是政黨路線政策的依歸。島內民眾對統一的態度,可謂是觀察統一形勢主要指標中的關鍵指標。台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常年的跟蹤民調顯示,認同自己是台灣人的比例從1994年12月的20.2%上升至2011年6月的54.2%,支持“台獨”的比例從1994年12月的11.1%上升至2011年6月的23.2%。2011年6月的民調顯示,傾向統一、“獨立”、維持現狀的比例分別為10.1%、23.2%、60.1%。這顯示國民黨執政後民眾身份認同上的“去中趨台”、統獨認同上的“統降獨升”趨勢並未改變。這一方面和兩岸百年隔絕、數十年對抗下民意的不易改變有關,另一方面是馬兩岸上“政經分離”政策的“因”,結下了島內民意“政經分離”的“果”,馬的做法客觀上加持了“反中拒統”的論調。目前,島內除少數傳統統派外,已很難聽見主張統一的聲音。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台民眾對大陸的成見仍深。旺旺中時民調中心2012年8月的民調顯示,台民眾對大陸政府、民眾的好感分別為17%、32%,雖較以往有所提升,但仍處較低水準。③

  (二)馬當局對一中、統一及兩岸政治議題協商持淡化、回避態度

  執政黨的政策是影響統一進程的重要因素。兩蔣時期以及李登輝執政前期,台當局均明確承認一個中國,以兩岸統一作為目標,1991年的“國統綱領”明確以兩岸統一為指向。馬英九2005年倫敦政經學院的演講中,亦重申兩岸“終極統一”的目標。但是,馬上台後在島內民意壓力、綠營攻擊、國民黨內本土派力量牽制、美日不願兩岸走得過近等島內外因素的影響下,其大陸政策不斷向保守調整。

  一是淡化“一中”。儘量少談“一個中國”、“中國人”,退步至只敢提“中華民族”、“炎黃子孫”,也希望大陸儘量“一中不表”或“一中少表”;並一味向本土方向調整,強調“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

  二是強調“不統”。聲稱“任內不會與大陸談判兩岸統一的問題”,一味強調“不統、不獨、不武”和維持現狀。

  三是不願碰觸兩岸政治議題。馬認為兩岸關係發展過快尤其是觸及政治議題,會引起島內民眾及美國的疑慮,難以招架民進黨“親中賣台”的攻擊,對其連任不利,因此執政後大陸政策呈明顯的“重經濟、避政治”或“只經不政”的特點,避談兩岸政治議題,不願如選前所宣示的那樣去觸及兩岸結束敵對狀態、建立軍事互信、簽訂和平協議等問題。這使得兩岸關係難以向更高層次推進。2012馬連任後,繼續強調碰觸兩岸政治議題的時機不成熟,對兩岸政治議題的保守態度並無變化。不過,我們亦應注意到,馬選後提出“廣義和平協議論”,多次表示希望“實現兩岸關係制度化”、“兩岸互設辦事處”,並宣示會對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作出調整,顯示其在兩岸政策空間有限的情況下,對兩岸政治議題實有化整為零、“堆積木”的變通思考。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