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榮劍:中國的“邊緣革命”

http://www.CRNTT.com   2013-04-24 10:37:51  


 
  政府主導的改革和民間自發的改革

  中國肇始於上世紀80年代的改革,曾被定位於一場革命。這是從執政黨傳統的革命史觀上來理解的,以標誌改革所具有的合法性和偉大意義,同時也表明執政黨試圖主導這場改革。在既有的改革敘事中,中國改革從醞釀、起步到各個領域的深入和展開,均被視為是執政黨英明決策的結果,是一個自上而下的過程。

  問題在於,這場自上而下的改革究竟是如何開始的呢?在1980年代初期,除了張五常少數幾人之外,幾乎沒有人能夠預測中國會走上市場經濟(資本主義)之路。當時最大膽的設想也僅限於對東歐經濟學的介紹和引用,在蘭格、布魯斯、科爾內的著作中尋求改革的思想資源,把南斯拉夫或匈牙利的改革模式當作中國改革的現成樣本。誰都沒有預料到的是,中國的改革完全突破了東歐的經濟學框架和制度框架。一個原本預計50年或100年才能完成的市場化進程,在中國只用了30年。由此帶來的疑問是:政府究竟做了什麼,才能夠引導這樣一個幾乎不可思議的轉型?

  科斯和王寧試圖證明,中國邊緣力量的邊緣革命,而不是政府主導的改革,完成了中國的市場化轉型。他們提出了一個重要的看法:1980年代以來的中國改革存在著一個二元體制,“除了由中國政府引導的改革,當時中國還存在另一條獨立的改革渠道。第二種形式的改革是同時由幾種草根運動推動的。”最初,來自底層的改革並沒有得到政府的支持,相反,卻受到了政府政策和意識形態的多重限制。農村土地承包制、鄉鎮企業和城市個體戶均是在傳統政治管制和國營經濟的夾縫中艱難成長起來的,而經濟特區在其初始階段也面臨著隨時被關閉的危險。也就是說,“邊緣革命”是在政府掌控之外爆發的。

  中國改革的二元結構這個事實被長期掩蓋了。大部分中國學者認為,改革在初期是由政府自上而下推行的。他們完全忽略了民間改革,沒有認識到第二種改革具有截然不同的性質。雖然官方後來充分肯定農村土地承包制和鄉鎮企業的制度創新意義,然而,在科斯和王寧看來,“官方的描述沒有指明中國經濟改革中兩類不同根源的改革模式”,反而極力把政府主導的改革和民間改革糅二為一,編織成一個以政府為中心的宏大敘事。

  政府主導的改革從文革結束之後即開始啟動。當時的主要措施是:在農村領域,承諾提高農產品的採購價格,增加對農村地區的投資,增加糧食進口,提高農民糧食消費的數量,鼓勵副業的發展,包括社隊企業的發展;在工業領域,要求降低重工業的發展速度,加速對輕工業的投資,減少在生產領域的資本投入,增加住房和其他非生產領域的政府開支,包括提高勞動報酬;在國有企業的經營方面,推出“放權讓利”政策,賦予地方政府和各類企業更多的自主權,提高它們的積極性。所有這些改革措施,在科斯和王寧看來,雖然有一定的效果,卻沒有將國企從政府的控制下解放出來,更不用說對現有體制產生革命性影響。

  與政府主導的小心翼翼改革形成鮮明對比,由民間邊緣力量所推動的改革首先在農村領域促成了巨大變化,土地承包制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鄉鎮企業建立了初步的農村工業化,農民身份開始轉換,大規模的農村勞動力開始轉移。城市個體經濟由小到大,促進了中國私營經濟的發展,為停滯的國營經濟樹立了榜樣。經濟特區的設立和開放,則在更大的范圍內引發了中國經濟管理模式的創新,從引進資金、人才、觀念到引進機制,全面推動了改革開放。

  顯然,邊緣力量所推動的改革,對中國的市場化轉型起到了根本性的影響,帶來的是制度變革和制度創新。

  中國民間主導的改革,是一個不斷地從邊緣成為主流的過程,是政府主導的改革的源泉。隨著草根的創新性力量日漸顯著,執政黨內部的改革派日漸看到了改革的路徑和方向。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表明邊緣力量終於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脊梁。來自上層的改革被融入到底層改革所開創的經濟活力之中,兩種性質不同的改革最終匯合成一個巨大的合力,共同推動了中國的經濟發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