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薛理泰:東京正在為軍國主義招魂

http://www.CRNTT.com   2013-08-23 09:40:24  


 
相關評論:

陳剛:日本對華焦慮與參拜靖國神社
 
  日本部分內閣大臣今年攜大批政要,在日本二戰戰敗紀念日參拜靖國神社,規模超出往年,安倍首相雖未出席,但也向靖國神社捐贈了祭祀費。日本政要的這些高調活動,自然刺激了中國和韓國敏感的政治神經,再次激起了兩國對日本侵略所造成的屈辱歷史的集體回憶,引發了中韓官方和民間的強烈抗議。

  對於安倍政府來講,政治權力剛剛在最近舉行的上院選舉中得到鞏固,並沒有通過參拜而獲取國內人氣的強烈政治需求,同時日本急需修複與東亞鄰國,尤其是作為其第一大貿易夥伴的中國的雙邊關系,為其剛剛複蘇的經濟繼續輸液。因此日本政要的參拜舉動,並不能從政治、經濟的現實利益角度去解讀,可能需要從國民心理層面去加以分析。

  某些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的幸福感來源於和鄰居生活狀況的比較。對於日本而言,參拜靖國神社問題不僅涉及到國家對本國歷史問題的態度,也是這個國家對其兩個重要鄰國當前態度和感受的現實反映。雖然靖國神社所引起的外交糾紛,早在1970年代後期因二戰甲級戰犯被列入名錄祭祀,就已初現端倪,但總的來講,整個1980年代,中日關系的良好勢頭並沒有因為靖國神社問題而受到太大影響。

  在日本國內,當時由於大多數民衆對這個問題關注度不高,政客也沒有太大動力去過度炒作和消費這一議題。當時,在滿足國內民族主義情緒方面,右翼政客主要把矛頭對准了有可能在經濟上趕超的美國,這其中以石原慎太郎的《日本可以說不》反映得最為典型。崛起中的日本,視對美國的軍事依賴和與美國的貿易摩擦為民族主義情緒的主要宣洩對象,中國和韓國由於和當時日本的經濟差距較大,而沒有成為日本國內最吸引眼球的外交議題,相反,在整個1980年代,因為冷戰戰略需要和經濟合作,日本對這兩個東亞近鄰的態度還相當友好。在這樣的心理環境下,政客也就不會反複利用靖國神社問題來贏得選票。

  進入1990年代以後,東亞國際關系發生巨大變化。日本的發展並沒有沿著《日本可以說不》一書中的軌跡超越美國,反而陷入了兩個“失去的十年”,經濟陷入停滯。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中國、韓國經濟發展勢頭良好,與日本差距日漸縮小。尤其是中國崛起的速率,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後明顯加快,並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以後率先複蘇,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中韓的超越引發心理壓力

  中國在2000年的時候,國內生產總值(GDP)只有日本的四分之一,但僅僅過了10年,到2010年的時候,中國的GDP就超過了日本,正式成為世界第二。由於中國年均增長率仍遙遙領先於日本,且“安倍經濟學”政策造成了日元大貶,因此短期內中日經濟總量的差距仍將進一步擴大,這加深了日本的對華焦慮感。同韓國相比,日本在產業上的優勢也在縮小。近年來,韓國三星、現代等品牌的崛起,對日本的電子、汽車等支柱產業,造成了極大的競爭威脅。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