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城鎮化的第一要義是增長動力的轉型

http://www.CRNTT.com   2013-09-26 08:32:28  


 
  其一是結構效率,即人口從生產率低的農業部門向非農部門轉移。在這個階段,生產率的提升和城市人口增長的速度大體保持一致。50%的城鎮化率是一個標誌性的臨界點,在此之前,農村農業人口以極快的速度轉向城市工商業,結構效率極大釋放,這通常也會伴隨勞動生產率的快速提升。然而,越過這個臨界點,一旦城市的主導產業由工業轉向服務業,結構效率提升的速度便會自然下降。

  其二是規模效率,即人口密度所產生的聚集效應。通常最先是農業技術創新推動農業人口向城市製造業集中,產生製造業的規模效應,接著是製造業技術創新推動人口向城市服務業集中,產生服務業的規模效應。更為重要的是,通常也只有在更多人口的城市中,才能產生企業家的創新及對技術的生產性使用,也才能進一步促進城市的擴張和經濟的增長。在這個階段,生產率的提升和城市人口的存量規模相關性更大。例如,在美國,在大城市的大都市區工作的工人收入通常比小城市的工人收入要高出30%,生活在居民人口超過100萬人的大都市區的美國人的生產效率比那些生活在規模較小的都市區裡的美國人平均高出50%以上。

  其三是分工效率,即不同城市之間的專業分工、勞動力的素質和交通運輸網絡的完善對於城市的分工往往具有重要作用。城市分工和專業化取決於城市勞動力的構成和人力資本的積累。美國、巴西、韓國和印度的經驗表明,由於教育水平的差異,不同城市的生產結構具有明顯的專業分工。同時,一個跨城區的交易網絡和城際交通網絡也在城市分工和經濟增長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總體上講,結構效率、規模效率和分工效率是城市化驅動經濟增長的三條渠道,如果不具其一,那麼城市化就幾乎不可能會伴隨經濟增長。通常,在城市化的早期階段,結構效率居於主導地位,恰當的政策應該是促進人口自由流動,使農業勞動力最大限度地轉移至非農產業,從而促成生產率的提升。然而,隨著城市化進入中後期階段,即城市人口增長速度趨緩,甚至不再增長,規模效率和分工效率開始居於主導地位。

  分工效率和規模效率的提升,是實現城鎮化轉型的關鍵

  文章指出,過去10多年,中國在將勞動力從農業轉移到效率更高的製造業和服務業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第一產業就業人數占比由2001年的50%下降到2011年的35%,11年累計創造了近1.5億個就業崗位,城市就業總量增長了40%。由於農業勞動者的生產率僅是城市勞動者的10%左右,這種大規模的就業轉換促進了中國生產率的大幅提高,這也是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動力之一。

  然而,相對於這種結構效率的快速提升,中國的規模效率和分工效率的提升並不顯著。從過去10多年的經驗來看,這兩種效率發揮的作用十分有限,例如即使是中國最大的城市,其人口規模和人均收入之間似乎也不存在顯著的相關性。另外,由於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中國的生產中心集中在東部沿海,中國發揮的是全球製造業中心的作用,真正與中國製造業形成世界分工的是海外服務業,例如中國產品出口到海外,使用的是海外的供應鏈體系。因此,中國製造業與服務業之間的分工效率並不明顯。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