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人民幣對不起中國人”需理性看待

http://www.CRNTT.com   2013-11-14 08:51:46  


  中評社北京11月13日訊/近日,人民幣再度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一邊,新近公布的10月CPI同比增幅上升至3.2%,通脹壓力微顯;另一邊,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持續升值,一度創下6.0802的記錄低點。近年來曾被反覆聚焦的人民幣“外升內貶”現象再度引發社會熱議,甚至有居民在接受央視採訪時吐槽“人民幣對不起中國人”。

  新京報發表金融學博士程實文章表示,居民擔憂人民幣“外升內貶”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值得重視的是吐槽事件潛在傳遞出的兩層信息:第一,普通民眾對人民幣“外升內貶”現象存在誤解;第二,人民幣“外升內貶”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會福利的損失。

  因此,理性看待吐槽人民幣,有兩項工作值得重視:一是通過預期引導減小不必要的誤解,二是通過政策改進最攜可能的福利損失。

  文章分析,基於經濟理論和現實數據,“外升內貶”的嚴謹內涵需要澄清。在貨幣對外價值一邊,人們習慣於盯住某個雙邊匯率,但關鍵在於本國貨幣兌一籃子貨幣的價格;在對內價值一邊,人們習慣於看到物價上漲,但影響匯率的是相對通脹。只有一國對一籃子貨幣的有效匯率出現升值,且伴隨著相對更高的通脹水平,才能嚴格說是“外升內貶”。

  “外升內貶”是一種階段性現象。根據BIS的權威數據,2005年7月至2013年9月,人民幣兌一籃子貨幣的名義有效匯率和實際有效匯率分別上升了28.58%和38.13%;根據IMF和中國統計局數據,2005年7月至2013年10月,中國月均通脹率為3.08%,2005年至2013年,全球年均通脹率則為4.03%,其中新興市場年均通脹率為6.43%,中國長期相對通脹水平並不高;但2008年2月和2011年7月中國通脹一度走上過8.7%和6.45%。數據表明,嚴謹來看,人民幣“外升內貶”不是一種長期現象,而是時有時無的階段性現象。

  經濟學上有個著名的“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說的是勞動生產率相對較高的國家的實際匯率存在長期上升的壓力。對於中國而言,改革開放帶來了資源配置的效率提升,人民幣實際匯率自然面臨著長期升值壓力,這種壓力只有兩種渠道可以化解,一是名義匯率升值,二是通貨膨脹。事實上,中國貨幣當局選擇了一條折中的穩健路線,但這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人民幣持續升值和通脹並存的格局。

  聯繫內外一起看,“巴-薩效應”下的兩難選擇是人民幣“內貶外升”的主因。如果拆開來看,人民幣對外升值和對內貶值又有各自獨有的原因,人民幣升值是人民幣匯率在制度改革過程中自發趨近其均衡水平的必經過程;人民幣時有發生的對內過快貶值,一定程度上則與經濟結構失衡、貨幣階段性超發和輸入性通脹壓力較大等因素有關。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