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可融入的城市化是成功現代化的密碼

http://www.CRNTT.com   2014-01-26 09:35:59  


  中評社北京1月26日訊/從經濟結構上看,現代化是一個國家從農耕文明向工業化、城市化文明的轉變,人均收入提高是這個結構轉變的結果。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停留在農業社會而實現人均高收入。所以,工業化、城市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第一財經日報發表經濟學家、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華生文章表示,工業化是在農耕文明中發生或引進的。因此,先進的工業和城市與傳統落後的鄉村農業並存的二元經濟結構,是現代化的起點。現代化就是二元經濟結構此消彼長、城市化率不斷提高的過程。但是,對於一個落後國家,實現從落後農業國向先進工業國的轉變,面臨著資本短缺、積累不足等種種困難。經濟起飛的前提條件是農產品剩餘的積累能支撐早期工業化的起步。

  中國在上世紀50年代土地改革和國家工業化的布局發展,就是這樣的良好開局。只是由於後來長期採取的經濟封閉體制導致工業化的發展幾經曲折。上世紀70年代末的改革開放和引入市場經濟體制,既激發了經濟發展的動力和活力,又使中國開始融入世界經濟體系,能夠充分利用後發優勢和比較經濟優勢,實現了持續達30多年的經濟起飛。

  文章稱,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高速發展,在世界經濟史上,就人口經濟體量和持續的時間來看,都是絕無僅有的。但是由於我們經濟起飛時的人均收入起點很低,目前我們仍然處在典型的中等收入階段和二元經濟結構轉變的中期。從這個角度看,並沒有超越二戰之後相當一批經歷了經濟快速發展、今天仍處在中等收入階段的發展中國家,與東亞已成功實現現代化轉型、進入高收入階段的日本、韓國、新加坡和中國台灣等地區相比,仍然存在要完成二元經濟結構轉變的挑戰。

  文章分析,從先進工業與落後的農業並存的二元經濟結構,過渡到工業化、信息化、城市化的城市經濟主導,農村也實現了農業現代化的一元經濟結構,其前提是實現農村就業人口向城市就業人口順利轉移,使得國家的絕大部分就業人口轉入現代的城市經濟體系,從而改善農村的人口資源關係,使留村的農民能夠實現農業現代化方式的規模經營,從而消除城鄉之間收入差距。

  但是,在很多發展中國家出現的情況是,由於種種主客觀條件的制約,工業和城市經濟能夠吸納的農村轉移人口有限和緩慢,因此,大量剩餘勞動力滯留農村,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長期存在。

  同時,也有一部分國家,典型的如上世紀後期的拉美國家,農村人口大量進城,城市化率很高,但進城農民的相當大部分並未進入正規部門就業,融入城市化的市民生活,而是進入了城市貧民窟,從而形成了城市化的梗阻和消化不良。

  而且城市的緊密近鄰效應,形成了更加鮮明的貧富懸殊和對立。加劇了政治思潮的兩極分化和社會動蕩。當然更有一些發展中國家,典型的如印度,既有大量剩餘勞動力在農村滯留,又有城市貧民窟的普遍存在,這種進城留鄉都難以擺脫困境的二元經濟結構當然更容易使人感到無助。

  顯然,無論城鄉之間存在的二元經濟結構,還是城市內部存在貧民窟的二元經濟和社會結構,都不是可融入的城市化。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