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喻海良:馬航搜救折射中國科技短板

http://www.CRNTT.com   2014-04-25 12:00:41  


 
“養兵千日,用兵何時”

  不可否認,不管是“心臟”,還是“眼睛”的靈敏度比不上他國,都不能回避中國科技“起步晚”這樣一個因素。

  但在章正宇看來,馬航事件帶給我們的不只是“繼續研製”、“抓緊追趕”這些簡單的道理,更暴露了中國科技界長久以來存在的問題。他表示,指標與能實際運用是一個台階性的差距,有些設備我們不是沒有,我們有,而且指標比他們還高,但是用的時候就不好說了。

  4月17日,美國一家媒體報道稱中國未使用蛟龍號是擔心技術差距,此言論一出隨即引起熱議。蛟龍號,這個在此次事件中被稱作“千呼萬喚還不出來”的國產高科技產品,2012年第五次下潛深度達到7062.68米,創下同類載人潛水器世界最高潛水紀錄。

  然而,當由美國製造的藍鰭金槍魚已經完成了第九次水下搜索,把三分之二的水下核心區域“摸”了個遍的時候,純正“中國血統”的蛟龍號,卻仍在待命。

  “使用效果好壞最終是看綜合效應,不是看單一指標。”蛟龍號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主要設計者告訴記者,蛟龍號也有其“軟肋”:跑得慢,航速只有一節(1.852公里/小時);續航能力12個小時,除去上浮、下潛時間,真正海底作業不過五六個小時。相比之下,最大航速四節、有25小時續航能力的藍鰭金槍魚更適合大範圍搜尋。換言之,蛟龍號只有等到殘骸位置基本確定後才有可能“下海”。

  這位設計者同時表示:“蛟龍號可以通過目視觀察、攝像、照相、聲呐繪制海底精細三維地形圖等手段摸清殘骸分布區域的情況,抓取小塊殘骸,參與打撈黑匣子,能夠在下一階段的搜救中發揮巨大作用。”

  “我們需要創造條件給蛟龍號爭取到一展身手的機會,如果不去參加搜救工作,那麼世人對蛟龍號能力的懷疑就永遠無法消除。”他說。

  這也是科技裝備上的共同問題,如果不進行實戰,多試,多用,就永遠不知道結果,也難以知道大國之間的差距在哪裡。這正是科技界“養兵千日,用兵何時”的擔憂。

  章正宇舉了個例子,早在1991年海灣戰爭時,英國一商船往伊拉克運送物品,伊方在海下布了很多水雷,為了在最短時間安全拆除水雷,美國放棄蛙人改用水下機器人,僅十幾個小時水雷全部“拍掉”,商船航行暢通無阻。

  2004年,俄羅斯AS-28型潛艇在堪察加半島某海域執行深潛任務時,撞上漁網無法脫身,7名船員被困深海。英國水下機器人立刻潛入海底割開漁網、聲呐機陣,潛艇“彈了上來”。

  “法航出事,美國拿著設備去了,馬航事故,美國又借了出去。”在章正宇看來,四處借出設備的“回報”是對其科技成果實用與否的一個反饋,這些能夠促進海洋科技發展的反饋,是“泡”實驗室難以得到的。然而,中國科技目前的現狀是,“研製出來的成果很多被擱在了實驗室或倉庫裡,而沒有被用戶更多地使用。”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