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吳毅峰:台灣再平衡

http://www.CRNTT.com   2014-05-26 09:37:13  


台灣“太陽花學運”現場照
  中評社北京5月26日訊/ 台灣“太陽花學運”不但照亮了淡水河畔,同時照亮了海峽兩岸的政壇。

  公元2000年,台灣實現了政權的和平交接。很可惜的是,台灣的民進黨在長期威權政治慣性的作用下,辜負了台灣人民的期望,把民主當成貪污和腐敗的外衣,最終讓新生民主蒙塵。

  在過去一個多月裡,中國大陸一直在巧妙地討論民主的議題。官方報刊邀請了十幾位學者和名人,包括林毅夫和羅援將軍來論述“制度的自信”,並且回答“社會主義制度為什麼行”的問題。與此同時,從今年5月4日,官方開始連篇轉載西方國家對於民主的反思。第一篇文章是英國《經濟學人》本年3月1日的文章《西方民主的病在哪裡》。

  “制度的自信”主要把執政能力放在“民生”的角度來考量;《西方民主的病在哪裡》則是告訴讀者,西方民主制度下的人民貧富鴻溝越來越大;中國的經濟崛起證明民主有多元化的模式。其實,如果我們運用孫中山的“民生”和“民權”理念來解讀,就會簡單易懂很多。

  我們首先把“民族”比喻成為一個“U”型管。國家最好的狀態就是“民生”和“民權”各占一半。“民權”和“民生”很難達到齊頭並進,常是此起彼伏的。在瑞典、丹麥、挪威和芬蘭,兩者互相均衡;在希臘和葡萄牙,“民權”很盛,“民生”很弱;在亞洲一些國家,“民權”很弱,“民生”很盛;在埃及等非洲國家,“民權”和“民生”兩頭都很弱。

  西方國家是民主政治的發源地,具有相應成熟的文學、藝術和社會多元生活方式,作為民主政治的堅強後盾。非西方地區也有“民主”和“民生”同等強大的國家,比如日本。民主政治是一個整體,也就是政權的運作機制,原則上不應該籠統而模糊地被稱為“西方民主”,因為不同地區(包括非西方)的民主機制,異曲同工地滿足不同利益集團的訴求。如果我們把葡萄酒統稱為“西酒”,就讓人困惑了,因為葡萄酒的產地遍布世界各地,釀制的水平和方法也各不相同。從這個角度來看,不能因為民主模式出了點問題,就否定它的先進性和科學性,更不能奢望因為威權政治而留下來的社會創傷,在民主政權裡一夜間就能完全消弭。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