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陳星:簡論民進黨的路線轉型

http://www.CRNTT.com   2014-08-03 08:54:01  


 
  民進黨路線選擇和政治訴求都以不同形式的對抗性結構為基本支撐。就島內而言,在民進黨成立前後,台灣社會的族群矛盾加劇以及威權統治下形成的政治系統與社會的緊張產生了對抗性結構,民進黨將自己裝扮成社會代言人的形象,通過對抗性的手段和國民黨討價還價。同時,民進黨又通過話語建構不斷強化對立性的政治結構,並充分利用這些對立性的結構衝突牟取政治資源。及至20世紀90年代民進黨成為體制內政黨,這種對立性的政治動員不但沒有消失,反而變本加厲,打著“本土”旗號的族群動員成為主要的動員形式,並在2000年民進黨上台以後達到高潮。不過由於國民黨的威權統治崩解以後,台灣社會的對立性政治結構逐步消解,所以民進黨“對立-衝突”型的行為模式因在島內難以找到長期的有力支撐而陷入困境。民進黨執政後期,族群動員帶來的負面影響為台灣社會充分體認,使該黨的族群議題動員強度不斷減弱,及至政黨輪替以後族群議題動員不得不逐步轉入隱性化狀態,公開利用族群議題進行動員的情況日益減少。

  兩岸的對抗性結構同樣也為民進黨所利用。兩岸的對抗性結構在過去的60多年中有所變化,在1979年以前兩岸關係主要表現為強對抗性,此後一直到2008年民進黨下台,兩岸關係進入對抗與合作兼有的格局,呈現出“政冷經熱”的局面。民進黨在2000年執政後將原先對付國民黨的方法原封不動地搬來對付大陸,並在建構大陸負面形象方面不遺餘力,其目標所指無非就是將大陸建構成“台灣的敵人”,並通過這種建構凝聚自己的支持群眾。同時民進黨也將經常利用的“本土”和“外來”的區隔進行改造,用來和大陸對抗,突出的表現就是對“本土”訴求的改造。“隨著兩岸關係漸趨白熱化以及兩岸關係的跌宕起伏,本土牌的內涵增加了煽動敵視大陸和利用兩岸對立的內容”,為了激發和凝聚“台灣主體意識”並獲取選舉利益,“台獨”分裂勢力通過不斷挑起事端來塑造大陸對台灣“蠻橫打壓”的負面形象。在民進黨的宣傳中,對大陸的“抹黑”是重要內容,其主要任務就是營造大陸的負面形象並建構其對抗統一的“合理性”。

在對抗的結構下,民進黨很容易建構起民眾對競爭者的恐懼和怨恨,增加民眾的無力感及對未來的不確定感,並以此為心理基礎展開政治動員。有學者在談到台灣此種政治現象時說在台灣“怨恨心態,普遍見於不同黨派、不同立場、不同族群背景的個人與集體中。儘管這些人對台灣前途的願景可能南轅北轍及至相互捍格,但是他們所共享的是一種怨恨與無奈的心態”。這種心態的普遍存在顯然與民進黨長期的觀念建構有關,同時,在對抗的政治結構下這種心態也更容易在社會上流傳開來。

  因為民進黨的基本訴求和政治路線對對抗性結構的高度依賴性,來自島內和兩岸的對抗性結構消解給民進黨的政治路線造成了雙重壓力。就島內來說,自國民黨的威權統治崩解以後,台灣社會與政治系統之間的緊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同時,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本省族群已經在台灣政壇形成了主導性優勢,實現了“出頭天”的願望,以族群訴求反對國民黨的結構性條件已經消失。不過民進黨在選舉動員中依然力圖延續支持者對外省族群的敵對想象,一度將“反對外來政權複辟”作為主要訴求。然而民眾對族群撕裂的做法日漸反感,使民進黨不得不放棄族群議題的動員手段。就兩岸來說,自1979年以來日益擴大的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逐漸削弱了兩岸對抗的強度,2005年以來大陸對台戰略新思路、新政策使兩岸關係出現新局面,不僅為台灣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廣闊市場,更在一定程度上扭轉了島內部分民眾對大陸的誤解與敵意,增強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經濟基礎與情感基礎。同時國共之間政治互信的建立使兩岸進入合作與分歧兼有且合作逐步擴大的階段,兩岸逐漸形成了非敵非友、亦敵亦友、似敵似友、可敵可友、此時為敵彼時為友、此事為敵彼事為友、此處為敵彼處為友……的複雜關係。總體上來看,兩岸關係對抗性進一步減弱是大勢所趨,這種變化對民進黨的路線調整帶來的影響是持久而深遠的,以至有學者認為隨著社會分歧結構的變化和兩岸和平發展局面的推進,台灣主流的政治力量(無論藍或綠)將愈來愈遠離激進政治。民進黨必須對結構性變化帶來的壓力進行回應。

  在結構性變化的壓力下民進黨的轉型其實是包括“台獨”路線在內的全面路線轉型,轉型的重要內涵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對抗性行為模式的調整,即民進黨必須在島內摸索到一個能夠與國民黨區隔但又要避免族群撕裂的動員方式,同時在兩岸問題上改變反大陸的做法與“台獨”思維,能夠找到一個維持兩岸穩定的路徑。二是在議題選擇上必須從意識形態掛帥逐步向民生議題為中心移動。可以看出,現在民進黨面臨的結構性壓力比20世紀90年代要大,路線轉型也比上一次轉型涵蓋的內容要廣。如果兩岸關係的結構性壓力一直存在並逐步加大,民進黨在這兩個方面轉型的展開只是時間問題,儘管黨內還有許多雜音,但這是大勢所趨,根本無法阻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