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怎樣看中國經濟新常態

http://www.CRNTT.com   2014-10-23 09:44:33  


 
  經濟速度:由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

  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顯著標誌就是經濟增速開始放緩,經濟發展由過去的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這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後的普遍規律,同時也是經濟結構再平衡的最佳時間窗口。譬如日本,在上世紀50—60年代,曾經經歷了長達20年的高速增長,年均增速接近9%;但在1973年世界石油危機以後,經濟增速就開始下降,70、80年代大致為4.29%,90年代以後只有0.85%。再比如中國的台灣地區,在經歷了上世紀60—70年代高達10%的經濟增長以後,雖然速度有所下降,但在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仍然保持了年均7.6%的中高速增長,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降到了4.3%。

  其間,日本和中國的台灣地區,先後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完成了經濟結構的再平衡,實現了經濟的全面轉型升級,順利進入高收入國家或地區行列。所以,正如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摩根士丹利前亞洲主席史蒂芬•羅奇所言,“對中國來說,要回到過去30年兩位數增長的模式,既無必要,也不現實。事實上,備受期待的中國經濟再平衡已經開始,增速放緩是這一進程的自然結果”。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華盛頓智庫中國問題專家彼得•伯特里爾也認為,中國GDP增速放緩有利於實現經濟的內部平衡。對於中國而言,GDP增速放緩出現在一個正確的時間點上。

  增長方式:由數量擴張轉向質量提升

  “新常態”下,經濟減速其實只是表面現象,背後反映的則是增長方式的轉變問題,即由過去的數量型增長轉向質量型增長。經濟增長方式,本質上是指各種生產要素的投入及相互作用方式。因此,從要素配置的角度來看,經濟增長可以衍生出兩種不同的增長方式:一是以增加投入和擴大規模為基礎,強調增長速度的增長方式;二是以提高效率為基礎,強調結構優化和質量提高的經濟增長方式。質量型增長包含了更為廣泛和複雜的因素,內涵更加全面,不僅關注經濟增長數量,更涉及經濟效率、經濟結構、社會福利分配及生態環境等內容,是對整體經濟增長過程優劣的價值評判,是一種更為科學的發展方式。

  在經濟增長方式由數量擴張轉向質量提升的過程中,增長速度可能會有所下降,但發展的質量會更高、效益會更好、可持續性會更強。所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如果我們繼續以往的發展方式,我們會有更高的增長率。但是,在宏觀經濟政策選擇上,我們堅定不移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寧可主動將增長速度降下來一些,也要從根本上解決經濟長遠發展問題”。“速度再快一點,非不能也,而不為也”,因為“增長必須是實實在在和沒有水分的增長,是有效益、有質量、可持續的增長”。

  發展動力:由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與增長方式轉變相伴而行的是發展動力的轉變:數量型增長主要依靠要素和資本投入去驅動,而質量型增長則需要創新去驅動。增長方式的轉變,實際上也在倒逼中國經濟由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一般來說,經濟增長主要受四大要素影響,即人力資源、自然資源、資本投入、創新與技術進步。通常情況下,隨著資本、勞動、資源等投入要素的增加,產出也會隨之而增加。但隨著要素投入的不斷增加,達到一定程度,或者說臨界點後,收益遞減規律就會發生作用,產出不但不會增加,反而會減少。這個時候,就必須以創新和技術進步來提高要素生產率,從而減緩或阻止收益遞減現象,使相同的投入獲得更多的產出。

  以中國為例,1998—2008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年均增速高達35.6%;2013年,則降至12.2%;2014年1至5月,僅為5.8%。這充分說明,經過了30多年的數量型增長,要素與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已經達到極限,未來的發展必須尋找新的動力,必須把發展動力轉到創新與技術進步上來,讓創新成為驅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