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郭震遠:促統與和平拒統成兩岸關係主要矛盾

http://www.CRNTT.com   2014-11-18 00:26:10  


 
  促統與拒統這一對矛盾,本質上是對抗性矛盾。但是,當表現為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主要矛盾時,其處理方式則既可能是對抗性的,也可能是非對抗性的。處理“武力拒統”、“台獨拒統”時,採用的是對抗性方式;處理“反對改善兩岸關係”時,則主要採用協商談判、交流溝通的非對抗性方式。面對“和平拒統”,仍然可以主要採取非對抗性方式,但與處理“大力改善兩岸關係與反對改善兩岸關係”比較,對抗性的風險增加。特別是如果出現前述的統一前景被無限期拖延,或者重新出現“台獨拒統”,甚至“武力拒統”局面,對抗性方式就將肯定取代非對抗性方式。確保以非對抗性方式處理“促統與和平拒統”矛盾,符合兩岸民眾利益、符合兩岸一家親的理念,是實現祖國完全統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最佳選擇。充分發揮大陸明顯強大的優勢、善用大陸的國力,是得以採用非對抗性方式最可靠的保障。對此,必須有充分信心,並且在各項對台政策中予以體現。為充分發揮大陸明顯強大的優勢,以及有效消除台灣一些人對於“和平拒統”、無限期拖延祖國完全統一抱有的幻想,大陸方面必須清晰認定並明確宣示,本著兩岸一家親理念,對於實現祖國完全統一,大陸方面願意,也可以等待,但決不會無限期拖延;大陸方面將繼續對台灣讓利,但不會,也不可能予取予求,“讓利”須有明確底線和限度。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化解“促統與和平拒統”的矛盾,才能保證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在深水區健康、持續推進。

  所謂“台灣民意”是台灣藍綠兩營人士,用以進行“和平拒統”的根據,實際只是他們的藉口。他們宣稱,“保持兩岸關係現狀是台灣主流民意”,聲稱“改變兩岸關係現狀需得到台灣2300萬民眾同意”,而蔡英文甚至稱“‘台獨’已是台灣年輕世代的天然成分”。似乎“拒統”已是台灣主流民意,而他們“拒統”則儼然代表了台灣民意。但實際上,這些只是他們製造的“民意”。台灣“民主化”以來,所謂的“民意”日益表現出多樣性、多變性,以及易操弄性。反服貿行動就是典型案例。除少數一些行動的發動者、組織者有強烈的“反中”,甚至“台獨”訴求外,絕大多數參加者實際上並沒有明確的政治訴求。所以,是少數發動者、組織者製造了反服貿行動的“反中”性質和訴求,而不是島內出現了強烈“反中”情緒。又如,近來島內流傳一個說法,即“由於大陸明顯強大,台灣民眾出現了越來越廣泛的焦慮感”,但這實際上只是島內少數人把自己的“焦慮感”,誇張地擴大為又一個台灣“主流民意”。製造所謂“民意”歷來是民進黨慣用的政治手段,但近來在“拒統”問題上,馬英九當局也開始附和民進黨。所以,對於島內“拒統”的所謂“民意”,須予以重視,但主要是重視對其深刻分析,重點分清究竟是真正的民意,還是被少數人製造、操弄的“民意”,不應也不需隨之起舞而自我緊張。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