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國科研產出全球第二”是真的嗎?

http://www.CRNTT.com   2014-11-18 11:45:53  


 
  對整個科研製度和環境,許多科研工作者都持負面評價

  以上引述的批評也許過於苛刻,但確實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國內科研界的心態。北京交通大學王元豐教授曾指出,從互聯網上大量的相關評論可以總結出這樣幾種觀點:這沒什麼值得驕傲的!中國還沒有在科學方面獲得諾貝爾獎;中國的很多高引用率論文是與國外合作的,不反映中國實際實力;中國的高質量論文是用錢砸出來的;中國人均高質量論文還很低。還有一些人轉向另一種論調:SCI論文沒什麼意義,那是中國重視科研量化考核的工具,是“Stupid ChineseIdea”(中國人的愚蠢想法),只有中國才看重。“總之,一些中國科技工作者很不認同中國科研的成績。”

  原因何在?王元豐一針見血地指出,是因為中國的科技工作者普遍認為中國的科研製度和環境存在問題。去年八月,幾位國內外的中國學者投書《科學》雜誌,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分析了當前中國科技體制存在的種種弊端,然後痛陳“中國科學家還沒有能夠獲得諾貝爾獎的突破,研究與商業已經脫節數十年,只有極少數的研究成果轉化為了創新技術和產品。中國企業對國內不報什麼希望,只好依賴於國外的核心技術。”

  科研工作者對國內科研狀況的失望,可見一斑。這與國外評價體系對中國成就的讚賞幾乎完全相反。

科研進步的主因在經費投入,而阻礙則是在體制

  投入增加是科研進步的主因

  應該說,對中國科研成就的稱讚和不滿都有道理。自然指數稱中國高質量科研產出已經是全球第二,這是基於客觀數據的評價。實現這一點主要依靠經費方面的大力投入。 2012年,中國共投入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首次超過一萬億人民幣,達到10298.4億元(相當於1682.4億美元),比日本略少,居世界第三位;R&D經費投入強度(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為1.98%,超過歐盟的1.96%。而十年之前,R&D經費投入強度只有1%。這就是為什麼從2012年到2013年中國的自然指數加權得分增加了15%,而其他排名前十的國家最快增長不到1%,有的甚至還負增長。

  但需要指出的是,中國科研投入產出的效率還只能說相當一般,比主要的發達國家還有不小的差距。另外,急功近利也是科研投入的明顯特點——不能看到收益或者很久以後才能看到收益的基礎研究,投入的R&D費用常年只占總量5%不到,而美國和日本在這方面的投入是19%和12.5%,差距明顯。

  但投入增加有其極限,科研體制若不能有效改革,進步難以維持

  而對中國科研狀況的不滿,如前所述,集中在科研體制方面。這種不滿導致了一些國內科研人員對中國科研成就的貶低。在科研領域,“體制問題”並不是一個空泛的論述,而是對科研成果有著直接影響的——如同《科學》那篇文章總結的那樣:宏觀上,科技管理部門權力配置不合理,部門間合作與信息共享障礙重重;中觀上,科研基金資助失範,重複研究立項屢有發生,設租尋租現象嚴重,關係文化阻礙了基金向有創造力的科研力量配置;微觀上,唯SCI是瞻,一些單位激勵政策不透明,向關係傾斜,尤其是過度向千人計劃等海外人才傾斜,一些人才計劃造假、重複獲得獎勵的現象十分常見,對本土培養的人才造成嚴重不公平,等等。

  如果這些問題不解決,等到經濟增長變慢了,科研投入的比例到極限了,又靠什麼來維持中國科研事業的進步?

  結語:一邊是在國際科研評價體系中表現得越來越好,一邊是不斷爆發騙經費、學術造假等醜聞,對於中國科研界而言,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如何揚棄,將決定中國科研能否真正追上國際先進水平。(騰訊評論今日話題2014-11-18 第2981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