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郭沫若的“後悔”

http://www.CRNTT.com   2014-12-17 12:15:34  


 
  這篇兩萬字左右的史論的結句是:“李岩的悲劇是永遠值得回味的。”

  當年攻擊郭沫若最烈的《中央日報》主筆陶希聖,在其回憶錄中說,郭沫若寫《甲申三百年祭》,以“‘李公子'自命,說李闖王如果聽從李公子的話,必能保有江山,不致敗亡”。這當然並不準確。郭沫若還不至於如此缺乏自知之明。但這從另一個角度反映出郭沫若對這位“以舉人公子身份而終於肯投歸李自成”的革命知識分子的深切同情和理解。故雖不宜說是夫子自道,畢竟有心靈之交應。

  郭沫若對李岩的偏愛連帶到紅娘子。以文學家的眼光,郭沫若在史論中稱“紅娘子故事是極好的小說材料”,兩年後在《關於李岩》一文中,補充介紹一則新發現的關於李岩和紅娘子的史料,又稱“這倒是絕好的戲劇或小說的材料”。

  1947年7月,郭沫若在《歷史人物·序》的結尾部分,再一次論及李岩:

  我本來想把李岩寫成劇本的,但沒有成功。已經有好些朋友把《甲申三百年祭》寫成劇本了,可以省得我費事。不過我還有一種希望,我們應該把注意力的焦點,多放在李岩的悲劇上。這個人我們不要看他只是一位公子哥兒的讀書人,而是應該把他看成為人民思想的體驗者、實踐者。雖然關於他的資料已經遭了湮滅,在思想史上也應該有他的卓越的地位的。

  看來郭沫若在醞釀兩年仍未產生創作靈感之後,雖然對於好些朋友寫出的劇本並不滿意,但也只能以“省得我費事”的自嘲,對自己“要用全力來實現”的創作計劃表示放棄了。當1946年2月寫《關於李岩》之時,作者仍在作是否寫成上下兩部的構想,及至寫《歷史人物·序》之際,這一年半來經歷了滄白堂事件,以無黨派民主人士的身份,與黃炎培等民盟政要往來於寧滬道上,斡旋於國共之間,勉力為和平民主而呼號奔走,恐怕已難得再有沉靜構思的心緒了。作為一個革命家和政治活動家,郭沫若在革命活動遭到挫折致客觀環境使之無力施展政治抱負的情勢下,作為文學家和學術家的一面便高揚起來。反之亦然。國共和談破裂,內戰爆發,中共對於這位黨外布爾什維克的期勉,在周恩來1946年除夕自延安寫給他的信中,表達得情辭並茂:

  國內外形勢正在孤立那反動獨裁者的過程中進展,明年將是這一鬥爭艱巨而又轉變的一年,只要我們敢於面對困難,堅持人民路線,我們必能克服困難,走向勝利。孤立那反動獨裁者,需要裡應外合的鬥爭,你正站在裡應那一面,需要民主愛國陣線的建立和擴大,你正站在陣線的前頭。艱巨的崗位由你擔負,千千萬萬的人心都向往著你。我們這一面,再有一年半載,你可看到量變質的躍進。那時,我們或者又攜手並進,或者就演那裡應外合的雄壯史劇。

  此史劇非彼史劇也。以政治活動家的敏銳眼光和審時度勢,郭沫若既必須全身心地投入現實的政治鬥爭,又很難想象會不計時宜地創作一部以表現李岩悲劇命運為旨趣的歷史劇。但郭沫若終究對李岩悲劇命運難以釋懷,因而對於朋友們的創作特別地強調了“應該把注意力的焦點,多放在李岩的悲劇上”這“一種希望”。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