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貨幣政策鬆緊適度要看能否選對尺子

http://www.CRNTT.com   2014-12-30 09:36:15  


 
  個中原因,其實是隨著金融市場化的快速演進,M2與利率的對應關係也開始變動不居,由此導致按照歷史經驗所預設的M2,最終卻無法產生出能夠適應當時經濟狀況的利率水平。而類似的情況,其實在過去幾十年中每個利率市場化經濟體中,幾乎都無一例外地出現過。而作為對舊的“尺子”的替代,這些經濟體最終紛紛拋棄數量化的舊“尺子”而轉向以利率作為衡量貨幣政策鬆緊的新“尺子”。利率,其實不正是自2013年以來國務院一直強調的“融資成本”嗎?

  祛除采納新“尺子”的心魔

  文章分析,如果以利率作為度量貨幣政策鬆緊的新“尺子”,那麼,就意味著放棄諸如M2和社會融資總量之類的數量目標。如果這樣,過去一直具有強大影響力的、以M2/GDP作為貨幣超發依據的輿論攻勢,必然會再度來襲。

  然而,仔細分析了世界銀行提供的1960年至2013年間全球主要經濟體的M2/GDP數據後,發現了四個典型的經驗事實:

  第一,以1960年至2013年全球主要經濟體M2/GDP、GDP縮減指數(衡量通脹水平)的均值來看,兩者之間總體呈負相關關係;

  第二,觀察主要經濟體M2/GDP從低到高的時序變化及其與GDP縮減指數之間的關係,結果顯示:在M2/GDP的比值達到100%之前,一般是M2/GDP的比值越高,通脹水平越高;而一旦M2/GDP的比值越過100%,則M2/GDP繼續提高,通脹水平反倒會下降;在M2/GDP越過150%之後,M2/GDP繼續提高就幾乎對通脹沒有任何影響;

  第三,通常有研究者認為,M2/GDP的比值超過100%之後,物價雖然未必高,但其可能造成資產泡沫,但資料顯示,德國的M2/GDP的比值也非常高(其1999年至2013年間在163%至193%),但德國70年代之後一直是以低通脹和無資產泡沫而聞名,所以,高M2/GDP比值未必意味著資產泡沫不可避免;

  第四,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還沒有哪一個經濟體曾經實現過M2/GDP的成功系統性地下降。

  上述經驗事實顯示,M2/GDP的比值未必是度量貨幣超發的合適指標(最早由戈德斯密發明的該指標,其實是用以度量金融深化的),即便其比值很高,也不意味著必定出現通脹或資產泡沫(特別對於中國M2/GDP的比值已達到195%,早已越過了前文所述的物價對M2/GDP敏感的門檻100%了);無論我們如何賣力控制M2,也不可能令M2/GDP的比值最終出現系統性地下降。

  在釐清上述流行誤解之後,放棄M2的數量要求,轉而以“保持適度的實際利率”作為度量穩健貨幣政策鬆緊的新“尺子”就是合適的。因此,穩健的貨幣政策“更加注重鬆緊適度”就不僅僅是個操作層面改善和提高的問題,而是整個貨幣政策框架需要轉型,而這是一個需要自國務院層面進行的重大“頂層設計”問題。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