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鄭永年:中國實施絲綢之路的優勢

http://www.CRNTT.com   2015-01-20 09:50:50  


 
  但是光有上述優勢,還不足以支撐中國的絲綢之路戰略,更為重要的是中國所擁有的金融優勢。歷史地看,任何國家的硬力量和軟力量的走出去,必須配之以強大的金融力量。沒有足夠的金融力量,各方面的力量很難走出去。中國擁有龐大的外匯存底,又有豐沛的國內儲蓄,已經建立起獨立的全球支付系統,人民幣作為貿易結算貨幣也日益普及,中國有條件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更多元的低成本融資平台與信貸機制。在這個過程中,對中國來說,就是要把大量的現金轉化為資本;對廣大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就是通過中國資本,促動或加快國內建設。

活絡外匯儲備

  在金融優勢方面,非常必要把國家龐大的外匯儲備的使用,和絲綢之路戰略結合起來考量。中國的外匯儲備已經超過4萬億美元。外匯儲備是外貿盈餘和外商直接投資淨流入,即國際收支的雙順差所致。2008年之前,中國一直實行出口強制結售匯制度,出口企業自留的外匯較少,更多的外匯資金以中央銀行外匯儲備的形式表現出來。當央行買進外匯時,必須增發等值的國內基礎貨幣,基礎貨幣通過貨幣乘數的放大,導致流通中的貨幣供給量成倍增加,加劇通貨膨脹。同時,為了實現外匯儲備的保值增值,央行沒有很多的選擇,更多的是把外匯儲備投資在美國國債和房地產抵押債券上。不過,在2008年金融危機後,美國大量發行貨幣,導致美元貶值,加上美債利息本來就低,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大量的外匯儲備成了中國的負擔。中國處於兩難處境:如果不囤積美元外匯儲備,就有遭到擠兌引發金融危機的風險;如果囤積美元,收益率低下,造成資金的浪費。

  外匯儲備和絲綢之路戰略可以結合考量。對中國而言,最重要的是如何保值這筆巨額外匯儲備,並在保值的基礎上創造更多的價值(增值)。外匯儲備來之不易,是中國老百姓尤其是農民工進入國際經濟體系的結果。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全球化和中國的開放政策,促成了中國經濟進入西方世界主導的世界經濟體系,而中國是以農民工為主體的廉價勞動力。中國成為世界的加工廠,農民工就是加工廠的主體。如果沒有農民工廉價的勞動力,很難想象中國可以成為世界加工廠。廉價勞動力在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而廉價勞動力並不是輕易取得的資源。發達國家已經耗盡,只有通過進口勞務獲取有限的廉價勞動力。廉價勞動力一般存在於廣大的發展中國家,不過並非所有發展中國家都擁有廉價勞動力。很多發展中國家,尤其是那些曾是殖民地的國家,勞工往往具有較高的權利和法律意識,並且這些國家儘管窮但社會保護機制(至少從理論上說)良好,資本很難壓低勞工成本。例如印度理論上說擁有大量的廉價勞動力,但資本很難進入印度。只有中國因為各種因素,廉價勞動力成為現實。中國可以說是當代資本主義最後一個邊疆,中國之後很難出現這麼龐大規模的廉價勞動力。不過,隨著一些新因素的出現,包括人口結構的變化、勞動力成本和新農民工(第二代)權利意識的提高,中國的廉價勞動力也所剩無幾。這些年來中國的一些地區開始面臨勞工荒的現象。中國今後很難再繼續通過把廉價勞動力投入世界市場,獲取巨量的外匯儲備。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