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以開放促公平是深化國企改革動態標尺

http://www.CRNTT.com   2015-10-01 07:45:18  


  中評社北京10月1日電/中央公布《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指導意見》,開啟了第五輪國企改革帷幕,昭示國企改革步入“深水區”,經濟轉型升級為“攻堅版”。

  上海證券報發表銀監會“三個辦法一個指引”起草專家之一、資深財經評論人杜靜文章表示,建立中國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和新機制,國企是當之無愧的主力軍與生力軍。深化國企改革,面臨著既要盤活存量,又要優化增量,還要做好減量的歷史任務,肩負著既要獲取發展主動,又要站上競爭高地,還要經受“傷筋動骨”大考的轉型使命,這需要牢牢扼守以開放促公平這一動態標尺。

  以“開放”作為深化國企改革的動態標尺,是國企改革的一場自我革命,它需要面對眾多利益格局的長期和持續博弈。不僅要理性地放棄因為多種原因所擁有的利益誘惑和習慣領地,而且要以積極狀態和創新模式去開墾新的生存空間,並遭遇實踐“過程反差”和心理“比較落差”的痛苦煎熬。這種起點與過程的公平性,以及捨棄既有格局與空間的不合理性,恰恰是深化國企改革的開放性所必需的,更是磨礪國企經營品質、提升經營效率、改變經濟格局的根本所在。同時,國企的自我革命的過程,還會受到行政化管控力量的制約,並表現出從“越位”向“錯位”變化、從“直接”影響向“間接”作用變化的主要特征。

  文章分析,國企積累的“體制不順、機制不活和管理不善”等問題與矛盾,雖然原因複雜和多樣,開放不夠或開放不徹底是其重要和主導的因素。市場不開放或開放不夠的後果,是市場大生態的環境不公平和競爭不充分,市場關係扭曲。在相當部分領域,私企和其他經濟組織無法進入,難有參與競爭和改變狀況的機會,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甚至可說是次要方面。關鍵在於,導致國企市場行為效力被“整體低效+任性無效”的現象與過程所混雜、所把持。由於在相當領域總是國企唱“獨角戲”,出現壟斷經營中效率與利益的關係倒置。雖然低效,還能獲取高利,雖已“技術性”破產,還能繼續經營。“效益約束效率”、“風險決定生存”的市場規則被蹂躪、肢解和破壞。

  常識和規律告訴我們,因為市場不開放形成的不公平,因為不公平產生的競爭不充分,與經濟發展的內在需要和主流方向,存在本質性衝突與根本性矛盾。如果國企發展的“大”不具有示範性,發展的“快”不具有代表性,發展的“多”不具有方向性,則失去了其存在的基本意義。

  開放是市場的天性和原生形態,市場的開放程度是檢驗市場成熟狀態的重要標準。因此,深化國企改革必須以過程開放和流程透明為動態標尺。只有開放的程度越高,體現國企市場獨立主體的屬性才會越徹底,只有開放的力度越大,放大國有資本的效能才會越完整,只有開放的手段越多,防控國企市場風險的能力才會越充分,只有開放的步伐越務實,完成國企市場化改革的重任才會越穩妥。

  文章提出,國企該如何開放?重點在“資本、資產、業務經營和人力資源(底層)管理”上,堅定信心並加大力度,並力求與市場發展的不同階段、不同水平和不同環境約束相協調。

  在資本開放上,應堅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方向。通過資本的優化組合,形成以合理內部治理結構為支撐的市場新優勢,打造以效率優先品質為依托的市場新領域。在此過程中,是參股還是控股,其實並非問題的關鍵。對於公益性領域限制不同資本構成比例,甚至實施“特殊股”制度等,也不是問題的核心。真正的要害是真正體現和做到各類資本地位平等,資本人格化過程中的權力公平。就是說,交叉持股、同股同利和相互融合等,不是簡單反映在股本比例的構成和經營成果的分配上,而是滲透於經營過程之中,變化於經營手段之內,優化於商業模式之上。真正通過資本平等的內在力量,改變無效率或低效率的機制困局,激發內在活力迸發的體制優勢。

  在資產開放上,應把控流動性獲利的根本。資產不流動或變異、變態流動是市場的大敵,也是市場最緊迫的危險。要通過資產流動的充分性、真實性和有效性,解決好國企資產市場流動性“暴利”和“假利”交織並存的問題,要讓國企的優質資產在市場洗禮下,通過嫁接、重組和改造,真正活起來,具有更多的輻射功能和更大的載體空間,從資產的理性流動中獲得發展利益。讓國企的低質資產尤其已蛻變為“僵屍”的資產,通過市場開放的過濾和選擇,加速其退出甚至滅失的步伐,不再製造虛假利潤並裹脅和虛脫經濟運行效率與質量,從資產的真實流動中夯實發展基礎。

  在業務經營開放上,應抓住跟著市場變的關鍵。為此,要特別協調好“權力分配、績效考評和激勵機制”的關係,培育國企跟著市場變的機制性動力。適應國家資本所有權人從管人管物到管資本的轉變,注意這一轉變過程中帶來的信息不對稱、代理成本增加、績效考評不客觀、權力約束變異和資產貶值風險等問題對開放經營的影響。尤其應注意因為三者關係不平衡帶來的“泛開放”現象,就是國企在無視市場風險的“自大”和權力失序的“自戀”中,膨脹“任性”與“疲態”經營的神經和行為,導致國有資產的流失或風險。以過程透明和流程規範來促進經營的不斷開放,以權力約束和激勵機制對等來保障開放的持續安全,並持續完成市場化力量對於壟斷經營領域的擊破與改造。

  在人力資源管理開放上,應堅守不歧視的底線。國企前四輪改革打破了員工“鐵飯碗”體制,但某些方面又變異出了另一種形式的“金飯碗”怪胎,典型的是一個企業中存在兩種或多種用工制度。由於在崗位標準、收入分配、工作效能、職業生涯保障和發展機會上的明顯差異,使得體制內員工優越地擁有了職業生涯的“金飯碗”。因此,深化國企改革,要完成巨量國有資產的質效提升,除了以市場化理念、原則和手段,分類管理好主要經營者、職業經理人外,更要注重底層人力資源的基礎管理,拆除身份歧視的“圍墻”,切實形成以績效考評為主導的開放式分配制度,以能上能下為特征的開放式用人機制,以崗位提升為手段的開放式人員成長環境,以市場淘汰為路徑的開放式公平力量,以此解開掣肘國企運行效率的基礎機制死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