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以“供給側改革”促成消費拉動新格局

http://www.CRNTT.com   2015-11-20 08:15:35  


  中評社北京11月20日電/從理論上來說,供給與需求是經濟杠杆的兩端。政府在某些情況下通過擴大需求拉動經濟的增長,在某些情況下通過增加供給帶動經濟的增長,這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在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過程中,必須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係,充分發揮市場主體的作用,千方百計地減輕企業負擔。中國今天太需要寬鬆的環境了,讓企業迸發出活力和創造力,不斷去嘗試,使中國真正成為創新國家。

  上海證券報發表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喬新生文章稱,中國經濟增長模式以及經濟宏觀調控政策正在發生實質性改變。在11月10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習總書記提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推動中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實現整體越升。

  文章分析,中國經濟增長是典型的粗放式外延經濟增長模式。基本特點就在於充分利用旺盛的需求,拉動經濟增長。政府在制定宏觀調控政策時,一方面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不斷擴大需求;另一方面千方百計地抑制通脹,防止收入分配失衡,社會矛盾擴大。在擴大需求的過程中,政府強調投資、外貿、消費三駕馬車的作用,通過增加政府投資,實行出口退稅,刺激國內消費等手段,確保經濟增長速度不會放緩。與此同時,政府頻繁利用貨幣調控政策,並通過發展資本市場,控制貨幣投放量,以抑制通脹。

  毫無疑問,這些舉措在特定的歷史階段具有積極的意義。不過,擴大需求帶動經濟增長的邊際效用正在迅速減少,無論政府投資、外貿出口還是刺激消費,都很難保證經濟快速增長。由於政府實行特殊的貨幣政策,結果導致資本市場出現異常波動,大量資金進入股市,非但沒有拉動經濟增長,反而使得實體經濟困難越來越大,經濟增長後勁不足。在這樣的背景下,適當考慮供給側的問題,通過調整中國的供給結構,促進經濟增長勢在必行。

  上世紀70年代西方國家經濟出現了明顯的停滯現象。一些經濟學家提出,政府不能一味地通過擴大內需來爭取經濟增長,不能通過加大財政投入確保經濟增速,因為那樣做很可能導致政府財政赤字增加,國家經濟陷入惡性循環狀態。西方國家經濟學家提出,促進經濟增長必須從最基本的生產單位出發找到方案,一些經濟學家更直言不諱,政府應減少稅收,讓企業輕裝上陣,通過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和更好的商品,促進經濟增長。當年美國總統里根借鑒了供給學派的觀點,實行了大規模減稅政策,而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實行穩定的貨幣政策,結果美國經濟獲得了快速增長。

  供給學派的基本邏輯是,強調財富的來源,強調促進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性,通過調整生產力的基本要素,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降低企業和個人的稅收負擔,從而讓企業源源不斷地創造財富,拉動經濟的增長。供給學派的價值就在於,看到了財富的來源,強調必須充分發揮市場主體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政府宏觀調控政策必須有利於企業的發展,政府的貨幣、稅收、工資等一系列政策,都必須有利於生產要素的配置,政府應當穩定貨幣價值,實行鼓勵儲蓄的政策,讓社會資源流入生產領域,從而不斷地創造財富。

  供給學派和凱恩斯主義的最大區別就在於,凱恩斯主義強調需求對經濟的拉動作用,而供給學派則強調充分尊重市場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創造條件為市場主體提供良好的服務,政府不能增加企業負擔,不能以提高整個社會保障福利水平為理由,讓企業增加不必要的社會福利支出。必須讓企業充分發揮資源配置的作用,必須在調整生產力諸要素的基礎之上,讓企業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主力軍。

  文章認為,中國調整經濟政策,並非全盤接受供給學派的主張。前段時間,中央政府強調擴大需求的重要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刺激消費,希望以政府投資、增加外貿出口和刺激國內消費等方式解決經濟增長中存在的問題,現在看來,如果沒有注意到企業的負擔,沒有下大力氣解決企業經營所面臨的生產要素成本不斷增加的問題,那麼,經濟增長就會缺乏動力。

  重視市場主體的作用,強調政府必須為市場主體提供必要的外部條件,這是供給學派的精髓所在。但如果強調企業的作用,試圖以下崗分流方式提高國有企業的生產效率,那改革必然會陷入歷史的窠臼。我們強調生產的目的,必須在充分發揮市場主體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的同時,進一步細化生產力要素,充分發揮勞動者的作用,讓職工真正成為市場經濟的主人翁,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調動他們的勞動積極性,也只有這樣才能掀起全民創業的熱潮。

  從理論上來說,供給與需求只不過是經濟杠杆的兩端。政府在某些情況下通過擴大需求拉動經濟的增長,在某些情況下通過增加供給帶動經濟的增長,這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同時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不能因為重視供給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而忽視了需求在經濟發展中的積極意義。中國經濟發展從本質上來說是平衡發展,就是考慮供給和需求的兩端,一方面根據市場的需要擴大需求,另一方面從供給側考慮刺激經濟增長。在這個過程中,必須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係,充分發揮市場主體的作用,千方百計地減輕企業負擔。

  當前中國財政收入的增長速度明顯放緩。一些決策者希望通過增加稅收,以政府投資拉動經濟增長。如果秉承傳統經濟增長模式,那必然會增加企業稅負。比較下來,眼下較為可行的做法是,充分考慮供給學派的一些建議,盡可能地減少企業稅收負擔,讓企業充分利用生產要素不斷創造財富,以涵養稅源,確保經濟穩定增長。中央政府提出重視供給側的作用,實際上就是要回到市場經濟的原點,千方百計地提高市場主體的競爭能力,不斷滿足公眾的需求,能使中國經濟增長有不竭的源泉。

  文章提出,當前中央政府的首要任務是加大公共產品的供給,盡快建立學前、小學、中學、高等職業免費教育系統,盡快收購房地產開發商空置的商品房,完善社會保障性住房體系,加快醫療管理體制改革步伐,建立社區醫療機構,減輕企業和個人的負擔,讓更多資源用於創造財富,讓更多企業輕裝上陣。

  改革永遠不是目的,改革從來都是手段。眼下制約中國經濟增長的要素很多,從微觀的角度來看,企業負擔依然非常沉重,從宏觀的角度來分析,政府簡政放權還有進一步擴大的空間。因而,在改革過程中,需要營造自由的社會輿論空間,提高企業和個人創新的積極性,容許創業失敗,從而鼓勵更多年輕人投入創業大潮中去。

  文章最後說,中國今天太需要寬鬆的環境了,讓企業迸發出活力和創造力,不斷去嘗試,使中國真正成為創新國家。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