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2016 中國經濟雙重調整攻堅之年

http://www.CRNTT.com   2016-01-03 08:38:01  


 
  改革新政破解調整難題

  文章提出,首先,結構性改革新政意在疏通退出環節以實現“去產能”目標。市場經濟環境下消化產能過剩需綜合利用幾個環節機制性手段:一是過剩部門價格較大幅度下降倒逼調減產能,二是過剩部門投資較大幅度回落抑制產能增量,三是部分難以自生企業有序退出完成存量調減。近年來前兩個環節調節取得明顯效果,然而打通退出環節面臨較多困難。

  不同於早先主要通過限制投資或利用行政手段“關停並轉”治理產能過剩,結構性改革意在通過兼並重組、破產清算、市場出清等方式疏通“有序退出”路徑,為實現市場化“去產能”目標創造必要政策條件。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依法為實施市場化破產程序創造條件,加快破產清算案件審理。提出和落實財稅支持、不良資產處置、失業人員再就業和生活保障以及專項獎補等政策。

  其次,降成本組合措施有助於實現促調整與穩增長目標。不同於早先討論企業減負時主要強調融資難、融資貴與降低融資成本,結構性改革推出“組合拳”降低企業成本,其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企業稅費負擔、降低電價和物流成本等內容特別具有針對性。

  再次,長短期政策配合化解房地產過量庫存。把新型城市化長期結構目標與房地產去庫存周期調整目標結合起來。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加快農民工市民化、公租房受益範圍擴大到非戶籍人口等,將為房地產“去庫存”注入新機制新活力。

  最後,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為實現調整目標提供保證條件。新金融風險滋長繁衍速度更快與潛在衝擊更大,尤其需要重視與專門應對。

  結構性改革內涵與建議

  文章認為,基於上述觀察,可以看出結構性改革包含減稅與放鬆管制等激發市場活力政策,然而不應與經濟學供給學派簡單畫等號。結構性改革包含“產業政策要准”多方面內容,然而也不是要回到主要借助產業政策調結構的傳統做法,因為市場經濟環境下結構演變最終是由市場機制決定的,政府需更好發揮拾遺補缺或補短板作用。結構性改革與適度擴大總需求相互配合,並非放棄或否定市場經濟條件下總需求管理與逆周期調節。

  就其實質而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遵循經濟周期與結構調整內在規律,針對我國經濟發展的現實矛盾與問題,利用市場機制助推雙重調整所採取的關鍵舉措。結構性改革是貫徹落實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的重要部署,也是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改革方針與探索“科學的宏觀調控”的重要實踐,是中國面臨後危機時期經濟困難的應對求解之道。

  就此提出幾點探討性建議:一是需重視保障退出企業的普通員工利益,市場出清與企業退出應優先妥善解決拖欠員工薪酬以及其他歷史遺留問題;二是可加快推進農地體制改革,賦予農民宅基地流轉權,以更好實現房地產去庫存與扶持新市民城市化目標,並為農民財產性收入增加創造合理政策條件;三是在目前面臨糧食第四次相對過剩形勢下,應當因勢利導把糧食和農業政策調整作為結構性改革的有機內容;四是對超預期小概率事件衝擊未雨綢繆。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