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羅范椒芬對話中評:要破除困擾港人的心魔

http://www.CRNTT.com   2016-09-27 00:13:07  


全國人大代表、前教育統籌局局長羅范椒芬日前接受中評社記者專訪。
  中評社香港9月27日電(記者 黃博寧)香港社會近年面臨深刻矛盾:一方面,本地經濟結構嚴重畸形,缺乏拉動經濟增長的新興產業,向上流動機會減少。另一方面,“一國兩制”的實踐出現新情況、新問題,中央與泛民主派之間的張力有所上升。

  反國教、佔領中環、旺角暴亂等大規模群眾運動在上述背景下產生,大中學生擔當急先鋒,其本土、反中甚至“港獨”訴求,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年輕人為何會有強烈的分離主義情緒?是否與教育改革實施以來,通識教育科的引入和中國歷史科的式微有關?

  日前,中評社專訪全國人大代表、前教育統籌局局長羅范椒芬。她向記者表達了三個觀點。第一,通識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從多角度探討問題和獨立思考的能力。現時不少老師憑個人的價值取向,採用“拿來主義”,只跟著某些報章的方向走,完全偏離了設計者的初衷。第二,初中階段,學校有義務為學生提供每周兩節的中國歷史課程,無論是否獨立成科,都不應少於此量。教育局有責任確保所有學校達到要求。第三,學習歷史不等於會愛國,愛國不一定通過學習歷史培養。關鍵是要破除心魔,對今日的中國產生歸屬感。

  中史之辯:多學歷史不一定愛國

  教育界一直存在“國民教育的根本在國史,國史教育的根本在中國歷史科”的觀點。然而,千禧年初的教改削弱了中史科在初中的獨立地位,新高中課改又使高考報考該科的學生急劇下降。學校因報讀人數少,取消該科的現象亦存在。故有學者認為,國史教育欠缺,對國家沒有足夠的溫情和敬意,是部份學生舉起“反中”大旗的原因。

  羅范椒芬否定這一說法。她肯定中國歷史科的必要性,表示不管以何種方式進行,國史在回歸後的初中課程大綱規定是必修科,每週應有兩節課時。回歸前,職業先修學校並無國史科,因此約有10%的初中生完全沒有接觸國史的機會。就業內人士反應,有學校兩周僅有一節中史課,羅范椒芬回應指,若真有這種情況,教育局應督促學校檢討。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