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 
北京大學台研院:中華文化需要守本創新

http://www.CRNTT.com   2017-02-17 00:20:01  


 
  五、台灣青年與兩岸文化認同

  台灣青年與兩岸文化認同是這次論壇的一個重要議題,眾多學者就這一議題展開討論。

  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李維一表示,每一個階段文化起到的作用是不一樣的,過去大陸到台灣的文化團體一次次引起轟動,那時兩岸文化交流特別濃郁,但發展到今天卻出現很多新情況和新問題,包括交流變成了交際等,實際上在兩岸交流新環境下,我們應作出新的改變。

  “兩岸青年往來很重要,台灣青年同質的東西越來越少,今天我們接待的很多台灣學生,都缺少了一種情懷,這就是‚去中國化‛教育帶來的負面作用。”他認為,兩岸沒有文化往來萬萬不行,但寄希望於文化決定所有問題也難以做到。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陳剛說,年輕人決定兩岸關係未來,台灣年輕一代對大陸不瞭解,他們離開台灣首選的地方可能是日本、新加坡,很多人甚至沒有離開過台灣。在這樣的情況下,兩岸的發展將遭遇大的瓶頸。陳剛表示,兩岸交流是需要創造出來的,現在最缺乏的就是創造兩岸民間交流的大平台。台灣年輕一代比較迷茫,通過“兩岸大學生創客營”他們找到了方向,通過這樣的交流,台灣年輕人找到對大陸的親近感。

  台灣東海大學教授潘兆民坦言,台灣的政治文化裡,無論是民進黨還是國民黨,都在創造一種文化,就是選票極大化。時下,民進黨事實上是在“去中華民國化”,這樣才能創造選票極大化,民進黨要在年輕人理念上塑造一種正統的主體性,他們要去的是國民黨的“中華民國化”。

  彰化師範大學助教李毓峰認為,台灣青年世代的認同議題幾乎在“太陽花學運”後迅速成為兩岸共同關注的熱點,兩岸學界與實務部門對此也展開系列研究與調研。青年時期的政治環境、教育內涵與社會事件會導致同一“出生世代”的人們共同經歷相近的政治社會化過程,進而使該群體的信念與行為模式固化。

  現階段台灣青年學生群體可歸入所謂政黨輪替或網路傳播世代,相對而言具有較強的台灣認同。特別是大學生群體由於具有青年理想主義與行動主義等特質,已成為台灣社會運動的主體力量之一。在偏“獨”政治合力推動下的島內本土化逐漸成勢,本土生活、兩岸政治經濟關係變動以及兼具中華文化的混合社會化(教育)塑造了台灣青年世代對“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台灣”的歷史集體記憶,而青年學生的民族主義也扎根於這些集體記憶。

  調查資料顯示,青年學生群體對“中華民族”與“中華文化”依舊保持較高認可度,多數青年學生並未在民族與文化意義上排斥中國認同,其中對“中華文化”的接受稍高於“中華民族”。另外資料表明,學生群體在是否擴大兩岸交流、未來是否去大陸工作創業、兩岸協商是否延用“九二共識”等議題上立場差異明顯,整體上傾向中國認同與雙重認同群體更持積極性立場,維持現狀群體次之。由於台灣本土文化本來沿著中國傳統文化軸線發展起來,只要中華文化具有更強的創新、包容、吸納能力,則台灣難以支撐或發展出不同於中華文化的新文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