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 
中評智庫:習近平的融合發展新思路

http://www.CRNTT.com   2017-05-01 00:09:01  


 
  第四,是爭取台灣民心工作平台的新拓展。過去,大陸開展爭取台灣民心工作的主要方式是“入島”,但這種方式的局限性很大,很容易被污名化,被視為統戰、收買和拉攏,因而他們本能地加以抵制。而且,從這些年惠台讓利的情況來看,受惠者多是中上層資產階級,中下層草根階層沒有獲得多少好處,利益分配嚴重不均,導致了大多數普通民眾對大陸惠台讓利的“無感”。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大陸無法直接在島內開展工作,只好委託給一些自己信賴的政黨或團體,而這些政黨或團體在層層委託的過程中出現了各種問題,致使大陸在台灣開展的爭取民心工作事倍功半。鑒於此,大陸開始調整工作思路,實現從“走出去”到“請進來”的轉變,將爭取台灣民心工作的場域從台灣拓展到大陸,讓台灣同胞到大陸來就業,參與大陸的經濟社會建設,並直接獲利受益,如此就可以避免因中轉環節太多而攤薄甚至截留惠利的問題。另外,在台灣同胞融入大陸經濟社會建設的過程中,他們的發展前途會嵌入到大陸的發展前途中,這樣他們就不會再期待大陸“崩潰”、“解體”了。總之,融合發展是新形勢下拓展促統工作平台的新嘗試,能夠“潤物細無聲”地把台灣同胞納入到一個中國框架之中。

  第五,是從香港“一國兩制”實踐中所得到的反面啟示。香港回歸以來,實行“一國兩制、高度自治”政策,這一政策的實質是內地與香港實行“分治”;而分治其實就是“井水不犯河水”的隔離政策。隔離固然可以防止內地分享香港的既有資源利益,免除香港民眾的某些顧慮,但長期的隔離會固化香港與內地之間的差異,強化香港居民的自我意識和主體意識,產生“香港只是香港人的香港”的觀念。這種觀念一旦遇到對中央的不滿情緒時,就很容易轉化為分離意識。這正是近些年香港出現“港獨”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一國兩制”下,“存異”是必要的,但不能永久性地停留在“存異”這一層面,更好的作法應該是在“存異”的基礎上積極地“求同”,並積極培育、慢慢擴大“共同”,最終消除“差異”。香港在回歸後的一段時間內,中央政府本應該在香港與內地實行“分治”的同時,適時推動兩地向“共治”方向轉化,但我們卻忽視了這一點,所以導致了香港今日的局面。香港的教訓昭示我們,今後處理兩岸關係時應積極地推動大陸與台灣的融合發展,縮小兩岸差異,消弭分離意識。與香港不同的是,兩岸融合發展不能等到兩岸統一之後再推動,在統一之前就要啟動這一過程,要讓台灣民眾尤其年輕人參與到大陸的經濟社會建設中來,將自己的命運與大陸的發展連結起來,形成兩岸命運共同體。

  儘管兩岸尚未統一,但兩岸關係問題是中國內政問題。兩岸長期的“並立存異”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永久之計,在實施“並立存異”時,一定要有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適時地鋪設一些向“求同共治”發展和轉化的政策軌道。事實上,大陸早些年已提出要從“求同存異”向“聚同化異”轉變,但對於如何轉變,大陸一直沒有找到明確答案,如今習近平倡導的兩岸融合發展正是“聚同化異”的重要路徑。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