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中評智庫:國民黨“本土化”的經不能唱歪

http://www.CRNTT.com   2017-08-10 00:13:50  


 
  一是首要目標由“為理念辯護”轉向“爭取選票最大化”。在選舉政治的環境中,國民黨的首要目標已經不再是為“三民主義”的意識形態辯護,而是轉變為爭取選票最大化、實現在台執政。國民黨已經不再是理念辯護型政黨,而轉變為“選票最大化”型政黨。目前,國民黨的黨綱雖仍載明堅持“三民主義”,但已變成虛幻的政治象徵,在“選票為王”的環境中,理念已成爭取選票的工具之一。理念如果有利於爭取選票,或許會被重新提起,但一旦理念與“選票最大化”的首要目標相衝突,國民黨的選擇會是放棄理念、向選票看齊。而在維護“政黨利益”與“民族利益”面前,國民黨的優先選擇也已經不再是“民族利益”,而是“政黨利益”⑬。認識到國民黨這種政黨目標的變化,“為什麼國民黨已經不再敢於堅持主張兩岸統一”、“為什麼洪秀柱的主張無法得到大多數國民黨員認同”等疑問統統就不難解釋。因為,國家統一雖事關中華民族整體利益,但國民黨已經自認為“喊統一在島內沒有市場”,對其爭取選票的政黨利益沒有好處,所以面對民族利益與政黨利益的選擇,大多數國民黨人會選擇現實政黨利益優先,在台生存優先。

  二是政權目標由“追求全中國執政”轉向“偏安台灣”。從國民黨近百年的發展歷程來看,追求政權始終是重要的政黨目標之一。即使在國民黨獨裁統治期間,國民黨當權者首要考慮的也是如何穩固執政,避免垮台。只不過隨著外在環境與內部權力結構的變遷,國民黨的政權目標已經完成了“地方化”的蛻變。政權目標“地方化”後,國民黨的意識形態、組織體系只好做出相應的改變,才能更好地為這一目標服務。

  (三)國民黨“地方化”、“本土化”離不開領導者與主導集團的推波助瀾

  政黨變革理論認為,“內部因素(包括‘主導聯盟’即領導集團的變化)可能是變化的直接原因”,“選舉失利並不能夠構成變革的必要或者充分條件,還必須結合考察組織行動者的因素,無論是環境的還是內部的衝擊都可能產生重要的變革刺激,但是決定突變最終會否發生,還取決於政黨的行動者是否允許或促成他們這樣”⑭。國民黨“本土化”進程中,歷任黨主席與黨內主導派系的推波助瀾絕對是最直接原因。國民黨“本土化”的起步,如果沒有蔣經國開明的政治思想,很可能像蔣介石當年一樣停留在構想階段。蔣經國去世時,如果歷史能夠選擇以李煥等為主的“非主流派”,而不是以李登輝為主的“主流派”,國民黨“本土化”的“台獨”異化或許不會這麼快發生。而在2017年5月20日舉行的黨主席選舉中,如果以洪秀柱為代表的“深藍”勢力能夠獲勝,繼續掌控國民黨中央,國民黨“本土化”的步伐或許還有機會減緩。因此,在國民黨“地方化”與“本土化”的進程中,歷任國民黨主席與主導派系對“外部刺激”做出的不同反應,對政黨實現目標進行的不同重估,都深刻影響著國民黨“本土化”的方向與速度。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