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評關注:學者言中美貿易摩擦有妥協性共識

http://www.CRNTT.com   2018-05-22 00:15:01  


 
  張君指出,中國的崛起,幾乎包攬了所有產業鏈,在此情況下,中美存在高度的互補性,即使今天中國向美國開放市場,美國也沒有太多產品可以出口到中國。去年中國進口大豆已達一億噸,當中巴西佔50%,美國佔35%,這也是中美貿易衝突上,中國打“大豆牌”的原因。

  張君表示,中國只要關停美國在華芯片加工組裝企業,美國的芯片就無法輸出全球,且美國短期內找不到一個國家可替代中國,因此中美貿易雖然有摩擦,但是高度互補性令中美無法離開對方。他強調,兩國高層在處理中美貿易摩擦問題上會有底線和靈活性,亦會有讓步。中興事件發生后,中國決策層一定會在芯片產業加快自主研發的進度,但是並不代表短期內可以找到捷徑,只能小步快跑。

  “美國對中國最大的優勢是高端服務業,過去20年,中國在製造業全球化過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服務業仍是閉門的狀態。在服務業和金融領域,中國沒有別的選擇,必須加快開放步伐。中國目前已經明確提出經濟結構轉型,儘管有風險,但是這個風險不是我們保持長期壁壘的一個理由。中美貿易摩擦產生後,中國提前了開放時間表,不僅回應美國政府訴求,也是中國高層經過深思熟慮後的決定。”張君說。

  張君指出,中國經濟結構的轉變,依靠結構性改革遠遠不夠,開放市場准入,對於金融行業的競爭力具有舉足輕重的價值。他認為,中美貿易摩擦雙方協商的過程雖很艱難,但是一定會找到解決辦法,會有妥協性的共識。貿易摩擦會讓中國下定決心開放國內市場,中美貿易摩擦會是壞事變好事的一個案例。

  復旦大學泛海國際金融學院執行院長錢軍在論壇中表示,中美貿易摩擦可能在一至兩年內對中國打擊仍頗大,因美國將中國定位為競爭對手而非合作對手,故此中興通訊的事件並非一次性。

  論壇討論環節,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高級研究員哈繼銘談到,當年日本為減少對美國貿易順差,採取壓縮出口的方法,中國可採用不同方法,如擴大入口,中國消費在GDP比例只有39%,遠低於美國69%及印度的59%,且美國在能源及農產品上有很大價格優勢,故中國完全可擴大進口,甚至中國可在美國農業州建立食品加工中心,幫助美國增加就業,又可將產品出口中國。
  
  瑞穗證券亞洲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也表示,日本80年代的慘痛經驗和教訓值得中國吸取和反思,當年美國崛起,處於上升期心態的過度膨脹,因此引起了美國的警覺。他亦強調,中興事件給了中國很好的警示,暴露了中國在創新、企業制度建設等方面的不足,故未來應保持良好心態,對自身發展階段有清晰而理性的認識,戒驕戒躁,再進一步推動供給側改革,鼓勵創新。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