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潘兆民:兩岸接觸影響台灣青年青政治認同

http://www.CRNTT.com   2018-08-03 00:36:28  


台灣東海大學政治學系暨通識教育中心合聘專任教授潘兆民
  中評社香港8月3日電/台灣東海大學政治學系暨通識教育中心合聘專任教授潘兆民在第27屆海峽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上表示,適當的兩岸人際交流與接觸,確為降低族群偏見、化解刻板印象的重要關鍵。但兩岸接觸又使台灣青年體認到兩岸政治、經濟、文化的巨大差異,因而產生認同上的“我者”與“他者”的分別,也可能更強化“遠中趨台”的觀念,並促使對台灣的“國家認同”程度上升。但可以確認的是,兩岸接觸是影響台灣青年青政治認同的重要因素之一。

  潘兆民認為,毋庸質疑,兩岸在經濟、社會及文化等各領域的接觸,一方面可能促使台青對中國大陸的經濟繁榮產生好感,以及被惠台政策吸引,如依據學者耿曙、曾於蓁對參與兩岸青年交流的深度調查結果顯示,兩岸青年交流確已產生實質的效益。首先,交流確能化解部分青年對大陸先入為主的偏見,也確能改善部分對中共的嫌惡;其次,交流亦能加深對對岸經濟社會發展的印象,甚至因此願意前往大陸發展,而重設原有的生涯規劃;最後,交流亦可充分展現接待雙方的友善熱情,形構雙方持續互動的溝通管道。 簡言之,適當的兩岸人際交流與接觸,確為降低族群偏見、化解刻板印象的重要關鍵。

  他也指出,另一方面,兩岸接觸又使台灣青年體認到兩岸政治、經濟、文化的巨大差異,因而產生認同上的“我者”與“他者”的分別,也可能更強化“遠中趨台”的觀念,並促使對台灣的“國家認同”程度上升。

  “值得關切者,經濟發展的好感度,能否抵消因為政治文化差異所產生的疏離感的反作用。”潘兆民說,“團體接觸理論”解釋,即兩個政治實體的接觸,會增進彼此人民的了解,從而增進彼此的好感。然而,如果用“團體威脅理論”解釋 ,即兩個政治實體的接觸,會讓人民意識到彼此的差異和利益衝突,隨著這些的不利因子的積累,使這兩個實體感覺彼此的威脅,從而使持續的接觸,反而造成日益的疏離。 所以,當下的兩岸當局亦正在進行好感度與疏離感的競爭。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