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中評智庫:台灣網絡文化與大陸想像

http://www.CRNTT.com   2018-12-09 00:03:23  


 
  二、“數位原住民”與大陸想像

  在世界各地,青年群體都是互聯網使用的主力,青年的日常生活已經和互聯網無法分割,與老一輩不同的是,青年群體的成長歷程與互聯網在全球範圍推廣普及的時代高度重合。台灣在20世紀後期經濟起飛,互聯網推廣較早,台灣青年成長經歷融合了互聯網在台的發展過程。這一代青年網民被稱為“數位原住民”,即為無需成年後再學習使用,而是自幼接觸互聯網的網民。

  網絡世界紛繁複雜,台灣青年亦無法置身事外,在網絡逐漸走向深入化、青年化、在地化與全球化的發展浪潮下,台灣的網絡文化呈現出正負兩方面特徵,在網絡的正面文化上,資訊更加容易獲取、溝通不再擔心距離,更加方便學習交流;在負面文化上,也呈現出網絡的負能量,社會矛盾放大化、謠言傳播、世代與族群衝突得以直接呈現,與中國大陸青年一樣,台灣亦不乏青少年遭受霸凌或沉迷網絡身心受害的悲劇。

  在法國社會學家布什亞(Jean Baudrillard,1929-2007年)看來,現代性造成了“擬像”(simulation)的誕生,指並不存在、通過虛擬現實而來的產物比真實存在的物品還要更加真實,甚至代替真實、引導真實⑵。在網絡的世界中,總不難發現過激化、極端化和侮辱性言論,由於個體的經驗有限,主觀好惡與刻板印象時而先入為主地佔領屬於理性與邏輯分析,帶著有色眼鏡來看待與理解事物,為互聯網世界的“擬像”提供了土壤。

  “當代的意義和表象不再存在,擬像淹沒了真實”⑶。哲學家解讀晚期資本主義社會病竈的方法,亦可用來聚焦於具體而微的網絡個案。即便是對於台灣保有十分好感與關切的大陸網民也不難發現,台灣網絡長期充斥對於大陸的偏見與誤解,集中體現在了台灣社會最常接觸到的陸客、陸配、陸生三者之上。

  陸客在臉書、Ptt看板中常常成為低素質、吝嗇、損毀公物的人,在Yahoo奇摩上檢索陸客新聞,除了陸客人數、來台政策等中立性資訊之外,陸客的低素質、不文明行為成為媒體的常見報道。若是提及陸配團體,則常見“假結婚、真打工”,將榮民的陸配妻子稱為“黑寡婦”,必定是為利赴台,或者是一概將陸配冠之“匪諜”和“統戰工作者”。至於更加晚近赴台的陸生,除了“匪諜”之外,更有“陸生人人月領兩萬獎學金”的謠言。

  實際上,不僅是對於與台灣有實際接觸的大陸人的誤解,許多偏見來自於非人、非同時與非同地。在網絡空間,也會看到提到“Made in China”就是質量差,提到中國大陸科技進步即認為是抄襲,提到同樣置身互聯網世界的中國大陸網民,則認為都是些五毛黨或者是有組織為中國大陸講話的機器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