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評社:兩岸共同媒體 兩岸共同事業

http://www.CRNTT.com   2019-03-17 00:04:09  


 
  當我們以“井水不犯河水”之說來照顧部分台灣人民對統一之後利益可能受到損害的心理時,我們可能會忽略另外一大部分台灣人:他們對全體中國負有使命感,對包括在大陸發生的事情有自己的看法,而且自認為有能力幫助整個中國實現復興;如果他們因為井水不犯河水而被拒絕,他們會有一種不是完全中國人的感受。從80年代開始,包括台、港、澳在內的全體中國整體走向富強,這其中更凝聚著在台灣島上生活的中國人的傑出貢獻。這是一段由合力推動的歷史,我們應當在更多的場合綜合地而不是分別地表述這一歷史,其中包括對台灣社會的進步、台灣人民對全民族成長的貢獻的肯定。肯定台灣人民對中華民族的貢獻,即使他們的所作所為是在台灣進行的。特別包括他們在傳承中華歷史文化方面的傑出貢獻,在吸取西方文明方面具有特殊的經驗。肯定和讚賞也是一種引導。

  以上觀察和思考我是在2003年一次台灣民情研討會上進行了表達。我在會上很真切地闡述,我們需要重建台灣社會的統一動力,共同的遠景設計對“分治和解”的雙方趨同產生動力作用。中國人正經歷一個再創輝煌的年代,兩岸中國人曾經各自完成了對本社會的轉型。在現有的交流交往的基礎上,通過共同設計未來進而共同實現之的方式創造出一段可以供後人分享的共同歷史。

  我們應當思考創建以下條件:1、文化傳播以及兩岸思想的交流;2、兩岸文化人的存在;兩岸文化人意即,同時具有台灣和大陸的文化經驗的文化工作者。其文化的創建在於源於兩岸,高於兩岸。3、兩岸共同媒體的創建。台灣的新聞媒體主要以台灣社會為對象,兩岸之間缺少交集,並形成文化圈的分離。兩岸共同媒體應當將政治紛爭淡化,更加注意兩岸經濟的融合和文化的交互。也就是說這樣一個媒體應當是以文化和經濟為主要內容,以創立文化共同性為目的。

  三、理論與實踐結合的產物

  我當時在上海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中心工作,表達這些想法的確是自己內心的所思所慮,但基本還是屬於紙上談兵的範疇。在會議的當天晚上,參加會議的郭偉峰先生找我進行了一次長談,我才知道他已經有了創辦兩岸媒體的初步想法。郭偉峰介紹說,汪道涵先生提倡並推動在香港創辦《中國評論》月刊,其思想為成立中國評論通訊社提供了指導方向。早在1998年,汪道涵就指示如果條件成熟,應該創辦網絡媒體。如何在一本兩岸發行的智庫雜誌的基礎上,具體構建兩岸共同媒體?郭偉峰先生一直在思考。那天晚上我們兩個幾乎聊了一夜,從台灣的藍綠差異,統獨之爭,談到兩岸文化再造,兩岸媒體的形態,也談到歐盟發展的經驗。在交談的過程中,我感到了偉峰先生正在形成他的改革“路線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