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中評智庫:大陸實力統一模式浮現

http://www.CRNTT.com   2019-05-02 00:04:44  


 
  所謂“實力統一”,乃是基於“綜合國力”的展現下實現統一。2018年初,美國國內針對中國大陸戰略調整進行大辯論,隨後形成了三大共識:“一、過去美國對中國大陸政策是失敗的;二、中國具有全球性質為美國主要競爭對手;三、未來5到10年是中美戰略競爭的關鍵期。”

  這三大共識,一是承認和平演變政策錯誤,二是認知中國大陸具有全球競爭實力,三是發展中的中國大陸,未來5-10年間是美國抑制其崛起的關鍵期。2018年美國產學界對中國大陸“實力”認知的翻轉,確實是令人驚訝。

  2012年後中國大陸在習近平接續政權之後,提出了中國夢與民族復興的倡議,2013年“一帶一路”經濟政策的提出,以溝通中國、中亞、俄羅斯與歐洲市場整體化發展的推動;注重大國新型關係的建構與積極參與全球、區域政治的多邊組織與活動;2015年啟動解放軍體系、制度、編成變革,改變了大陸軍主義,走向聯合作戰導向的新發展;大力發展高新尖科學技術與產業落戶,千人計劃至2018年已經引進6000個高階的創新創業人才。

  中國大陸國力的增長,引來美國的對抗,如關稅、貿易、經濟模式的鬥爭;科技戰略的阻滯措施;台海、南海自由航行的軍事動作,台灣一中政策的挑戰。美國對中國所施作的戰略競爭,是一種整體與全面性質的競爭,台灣問題的槓桿,衹不過是美國對中發起戰略競爭的一環。

  美國蘭德公司研究員邁克爾·切斯(Michael Chase),2019年2月26日在“應變計劃備忘錄”指出,未來的12-18月內台海發生戰爭的幾率雖然很低,但可能發生新的危機,建議“美國提供北京與台北溝通管道;外交途徑化解危機;展現美國對台灣的經濟、軍事和政治的支持”。切斯是基於美國戰略利益觀點的建議,但這種火上澆油的方式,讓危機發生的幾率更高。

  從中國大陸的視角觀察,隨著大陸綜合國力的增長,對台的工作顯得“自信”,例如,惠台31項政策的實施、國民待遇的逐漸落實、台灣經濟發展對大陸市場的依賴,以及未來高新技術產業與大陸聯結的結構發展,尤其是2018年台灣九合一選舉,九二共識的主張,在南部並未影響選情的翻轉,這些都是有賴於大陸自身國力發展的促成,實力成為穩定與統一兩岸的決定性因素。

  至於地緣戰略的衝突問題,主要在於西太平洋的“戰略平衡”,制海權力量是關鍵。西太平洋海權的競爭一方面是“由海向陸”的設計,一方面則是“由陸向海”的延展。中美海軍建設最近幾年,維持每年11-13艘造艦速度,競爭相當激烈。然而中國大陸在西太平洋的戰略競爭,卻更能得利於兵力集中與陸基力量的支撐。其次,則是解放軍戰略兵力投送能力的決定,解放軍戰略投送能力計劃在2020年能及於第一島鏈邊緣地帶,讓第一島鏈的軍事壓力增大。

  地緣戰略目的在於“戰略控制與行動自由”的獲得,一旦“控制性戰略”得以實現,“實力統一”更加有了可能性,其一方面可以抵銷外力干預,另一方面起到威懾作用,同時更能協助推進“和平統一”政策,如習近平在“習五條”中所提出的“民主協商”、“制度構建”、“政治談判”進程,也能避免“武力統一”戰爭場景的到來。但“實力統一”仍必須視中國大陸綜合國力是否能持續增長與超越為前提。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