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第24頁 】 
中評論壇:閩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http://www.CRNTT.com   2019-08-19 00:07:52  


 
  其二是建立常態化機制,鼓勵尋根謁祖活動。1987年台灣當局同意“凡大陸有三等內血親、姻親或配偶的民眾”赴大陸探親。由此,引發了台灣民眾“返鄉探親”熱潮,進而向共同修建祖祠與祖墳、共同祭祀祖先等“尋根謁祖”衍變,將兩岸民眾宗親聯誼推向熱潮。近年到上杭祭祖的港台海外後裔中,丘氏同胞1500多人次、“張化孫後裔”7萬多人次。有的台灣同胞先後數次率領宗親組團回祖籍地懇親祭祖。我們要順應民心,建立常態化交流合作機制,幫助兩岸宗親輪流以祭拜始祖等形式開展交流。

  三是姻親延續工程。其一是鼓勵閩台通婚,壯大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力量。兩岸通婚將“兩岸一家人”和“兩岸一家親”融為一體,是兩岸社會融合的象徵與嶄新境界,有利於兩岸民眾的文化認同與情感融合。其二是出台系列政策措施,為閩台婚姻家庭提供便利,為台胞在入學、就業、創業、就醫方面提供優惠待遇;允許兩岸婚生子女落戶福建後再享受台胞待遇。

  四是信眾親近工程。其一是將民間信仰交往打造為增強兩岸民眾親情的橋梁。民間信仰交往是改革開放後兩岸除商業交往以外最為頻繁的一種文化交往,也是增進文化認同的重要途徑。台灣民間信仰大都源自福建,從湄洲祖廟分靈到台灣的媽祖宮廟達500多座,信眾1000多萬人。台灣其他民間信仰的祖廟也多在福建。我們要將民間信仰的交往作為連接兩岸民眾的橋梁,將“神緣”牌打成“人緣”牌,增進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

  其二是擴大閩台小眾民間信仰交流。以往有關方面比較注重閩台大神大廟之間的交流。實際上,閩台小眾民間信仰的交流也十分熱絡,如閩台客家慚愧祖師信仰、定光古佛信仰、民主公王信仰的兩岸互動等。與大神大廟相比,小眾民間信仰比較貼近特定基層民眾,與特定區域族群相聯繫,更能夠滿足普通民眾的精神慰藉。更重要的是,小眾民間信仰往往與祖先入台相伴而行,入台後又成為移民同鄉凝聚的紐帶、祖籍原鄉的象徵、日常生活的守護神。鑒於此,應充分重視小眾民間信仰的作用,在鄉鎮村成立涉台小眾民間信仰理事會,適當因應台灣同胞到祖廟進香朝拜的需求,修復相關宮廟等活動場所;出台舉措推進閩台廟際互訪、輪流舉辦廟會等交流活動。

  五是根親文化建設工程。閩台民眾的族譜記載與口頭傳說大多聲稱其先世來自河南光州固始,這是閩台民眾稱羨中原先進文化的一種心理反映。這種文化心理使得閩台地區的民俗文化到處展現出中原文化的風彩,也為中原文化在閩台地區落地生根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改革開放後,台灣同胞回到福建尋根謁祖,在與祖地同胞共修祖祠、祖墓、族譜活動中,更加深了對根、祖、脈的認同。進而追尋祖先遠源,得到的結論往往是“台灣之根500年前在福建,1000年前在河南,台、閩、豫1000年前是一家”。固始傳說作為一種文化認同的符號,關乎眾多台灣同胞的尋根情、故鄉夢。因此,河南省固始縣從2008年起每年舉辦唐人故里·閩台祖地中原固始根親文化節;福州市在2008年後兩岸王氏宗親多次同祭閩王王審知,2009年閩王金身首次入台灣本島巡安。因此,有必要從“固始尋根”的概念出發,一方面在福建省福州市、漳州市分別建立豫閩台尋根文化交流合作基地,另一方面在河南固始縣整合中原固始根親文化資源,做大做強“中原固始根親文化節”,進一步推動兩岸民眾的尋根活動,密切兩岸民眾的同胞親情。

  游麗斌:感謝劉校長的精彩發言。劉校長提出的“五大工程”體現了閩台在文化上的同根同緣,體現了閩台獨特的親情紐帶。心靈的力量是任何人都無法阻隔的。我們要擴大閩台文化和民間基層交流,讓兩岸各界心手相牽。下面有請福建社科院歷史所所長劉傳標發言。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第2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