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評智庫:台籍教師對兩岸融合發展作用特殊

http://www.CRNTT.com   2019-09-26 00:12:56  


 
  四、台師夾縫求生,終將成為永遠的“陸漂”

  一位對台研究學者在私下閒聊時表示,隨著中國大陸走向國際化,延攬境外人才是大勢所趨,這波是台灣人搶到了幾年先機,“中國大陸打開大門歡迎你們,但台師來了,總要憑實力生存吧!”此話真是一針見血,短期是利多、長期就看個人造化了。這從台灣媒體零星採訪報道及2018年、2019年台灣“(台灣)天下雜誌”兩次大規模派人實地採訪報道,及從幾個約400多位台師的wechat、QQ大群中即可得知,他們之中有人待了一兩年便賠款離開,多數騎驢找馬,邊教書、邊找尋機會跳槽;衹有少數打算安身立命想長久發展,而這類型的老師,多半舉家遷移或到此娶妻生子、成家立業。為什麼這一波跨越黑水溝的“學術移工”如履薄冰地找生存的縫隙呢?因為大陸高校迷信於“科研成果”或有改制成“大學”的壓力,導致台灣教師的“科研壓力”較高,而各大學訂定的KPI,也超出老師們的負荷,從台籍教師“聘用協議書”中幾乎都有聘期3年內以第一作者完成CSSCI/SSCI/EI收錄論文兩篇的條款;私下閒聊時即有不少老師說:“如果我能在三年內發表兩篇頂級期刊論文,我在台灣也能找到教職或直接到歐美、香港或新加坡的一線大學教書,也不用離鄉背井、拋妻棄子到大陸教書了!” 也就是說,學校通常會在第三年審批老師的科研進度,以決定是否續聘及薪酬。一旦沒達標就扣薪或得另謀高就。筆者就認識幾位原在台灣是流浪博士,在中國大陸卻成了遊牧民族,他們在大陸已換了幾個省幾所學校了,他們擅長教書,也很能融入師生圈,是學生愛戴的好老師。但由於自身因素,及台灣學術訓練的語境和邏輯與大陸差異大,發表論文著實吃了不少苦頭,衹能在夾縫求生,或許終將成為永遠的“陸漂”。

  五、大陸聘用台籍教師是“融合發展”的展現 

  2016年3月5日,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參加12屆全國人大4次會議時,首先提出“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理念;2017年6月的“海峽論壇〞,大陸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於致詞時強調,兩岸要“擴大民間交流、深化融合發展”;同年8月30日舉行的第15屆“贛台(九江)經貿文化合作交流會”,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表示,大陸將持續深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以往,大陸雖以各項“惠台”措施爭取台灣民心,但易被視為“統戰”難以收效;近年來大陸調整思維,從“走出去”轉為“請進來”,主動爭取台灣民心,敞開大門讓台灣民眾到大陸就業生活,以親身參與大陸的經濟社會建設,並直接受益。大陸涉台人士指出,當前大陸強調“融合發展”,是反思過去幾年對台工作的經驗教訓,島內馬政府時期兩岸交流擴大、深化,但主張統一的台灣民意反而越來越少,主因就是交流互動雖增進兩岸利益連結,但衹增進各自利益,無法形成雙方共同利益。因此,在習近平的“兩岸一家親、兩岸心靈契合”等對台思維下,透過經濟、社會及文化的“融合發展”,讓台灣民眾親身感受大陸的發展機遇,較易拉近彼此的心靈契合。基此,2017年年底迄今大陸重要涉台官員及有關涉台研討會,皆以“融合發展”為主軸,顯示繼“一代一線(青年一代、基層一線)”取代“三中一青”後,大陸對台政策主軸近期已有所調整,過去的“和平發展”已由 “融合發展”所取代。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在中共19大報告中,指出大陸“願意率先同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我們將擴大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實現互利互惠,逐步為台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增進台灣同胞福祉。雖未明文提到“融合發展”,但已清楚闡明其意涵。顯示大陸對台政策主軸確已由“融合發展”所取代,再由近期福建擴大爭取台師赴陸的政策來看,明顯是“融合發展”政策的又一具體展現。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