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蔣介石與中華文化復興運動

http://www.CRNTT.com   2008-12-06 00:53:56  


 
  蔣介石很早就接觸宋明儒學,不僅篤信不疑還身體力行,常以“存天理,滅人欲去人欲,存天理”自律,果真能一日三省吾身。蔣氏年輕時私生活荒唐不堪,在其日記中他儘量一日三省吾身來克服常見自省之語,比如見女色心動本乃人之常情,可就是這麼一閃念,當天日記他就會檢討:“遇豔心不正,記過一次。”類似這樣的“狠鬥色欲一閃念”在他日記中,特別是認識宋美齡之前舉不勝舉。嚴格按照道學家的要求修身養性,致使傳統文化對蔣介石影響極大,他認為“中國的經書實為民族精神、民族德藝和民族哲理所寄託”。

  1959年蔣介石在台北訂正《科學的學庸》,對《大學》、《中庸》進行解讀,認為“《大學》這部書,將一切做人做事的道理,都包羅無遺,發揮盡致”。這頗能代表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把一些典籍功用過於誇大的無所不能。。

  不過中國哲學多為政治哲學,傳統文化亦為政治文化,在蔣介石所有關於傳統文化的論述中,無不含有政治上的目的,“我以為我們今日要復興民族、消滅共匪,亦就先要復興我們民族的文化。”

  回溯蔣介石一生,他始終對中國傳統儒家文化推崇備至,其思想也是以儒家道統為根本。所以,這就不難理解蔣介石為何發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了。

  薪火相傳的傳統文化

  1975年4月5日蔣介石逝世,其遺囑聲稱:“實踐三民主義,光復大陸國土,復興民族文化,堅守民主陣容,為餘畢生之志事……”蔣介石帶著他光復大陸的迷夢走了,復興民族文化大業的接力棒要交到了蔣經國之手。

  蔣經國成長過程中受蔣介石影響極大,蔣介石一再指導蔣經國要讀好四書,尤其要讀好《孟子》、《曾文正公家書》、王陽明全集等。蔣經國因此著重傳統文化的研習,對自己過去在蘇聯所受的思想影響作清算。

  蔣經國上台後,繼續了這場文化復興運動,他將父親去世的4月定為“教孝月”。禮義儀孝為先,希望能通過發揚孝道,由孝親而推廣為愛人,以至於愛國愛民族,促進家庭的和睦與社會的和諧,“使世界人類認識我們中華文化的精神價值,鼓舞群倫,相與為善”。

  在蔣經國的推動下,文復會於1986年提出“現代國民生活綱要”,發動了現代國民生活運動,針對物質主義對人精神生活的侵蝕,重點推行孝悌、勤儉、禮節與秩序等諸傳統美德,希望借此使人們確立生活準則,注意身心修持,重視家庭倫理,增進社會和諧。

  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隨著蔣經國去世,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終於告一段落。這場歷時20餘年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雖然常被人認為是“食古不化”,鉗制了學術自由和禁錮了人們的思想,但是它清除了日本殖民文化的影響,全面恢復了中華傳統文化。有了發達的傳統文化為精神資源,使得台灣後來以極小的代價完成了民主轉型。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為台灣幾代人打下了良好的國學基礎,在島上培植出豐富的文化土壤。在台灣不但每逢孔子誕辰島內孔廟要舉行慶典,其他一些節日社會名流均要舉辦詩歌雅集,普通百姓酒酣耳熱時還常常吟詩唱和。

  也因為有這樣的氛圍,才有錢穆、徐複觀、牟宗三等這些國學大家在台灣開館收徒,帶出一批批國學傳人;才培養出林懷民和“雲門舞集”,演繹出《薪傳》、《九歌》、《水月》這樣現代和古典完美結合的作品;才孕育出李安這樣的藝術大師,拍攝出《臥虎藏龍》這樣意蘊悠長的電影;才滋養出方文山等著名詞曲作者,創作出《東風破》、《菊花台》、《青花瓷》這樣宋詞小令般典雅淒豔的歌曲,引領華語樂壇的中國風。

  然而,近年來台灣社會同樣也遭遇了現代化和全球化衝擊,傳統文化很大程度上被橫行而來的西方文化頂替掉,其殘存的部分也正在被全球化浪潮進一步侵蝕。李登輝、陳水扁上台後,大力推行“去中國化”與“去蔣化”,主張“非斷奶不可”。歷經浮沉後,傳統文化在台灣影響日漸式微。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