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銷魂梅蘭芳?消費梅蘭芳?

http://www.CRNTT.com   2008-12-26 11:27:54  


 
  爲什麽會出現如此的悖離?梅蘭芳也好,京劇也罷,都曾經是我們民族的驕傲,也曾經被我們冷漠,爲什麽現在借助一部電影到了我們的手裏,就立刻能够如魔術裏的鶏變鴨一樣,迅速置換成了文化消費的一種符號和籌碼? 

  我仍然要用美國傳播藝術學教授約翰•費斯克(John Fiske),曾經舉過的例子來說明今天我們的現實。美國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末,風靡一時的電影《綠野仙踪》女主角的扮演者朱迪•加蘭,在電影裏本來是一個穿著方格子條紋布衣裳美國很普通的鄰家女孩形象,被媒體和大衆重新塑造成化裝舞會上一個新的另類形象,而這個形象則是那時美國生活的現實,而迅速成爲反叛社會的一種符號。費斯克指出:“大衆文化必然是利用‘現成可用之物’的一種藝術。”可以說,梅蘭芳正是今天我們的朱迪•加蘭,一個“現成可用之物”。而梅蘭芳包括孟小冬和京劇熱在內的火爆現象,正是費斯克所說的媒體與大衆合謀的“撕裂”和“外置”下的大衆文化現象,是既有其文化又有其商業意思在內的,其消費指向是格外明顯的。說白了,梅蘭芳不過成爲今天我們賺錢而點成豆腐的那一碗鹵水。 

  最能够說明這一點的,莫過于借助梅蘭芳這個“現成可用之物”的,還有這樣的意外之筆:即將到來的聖誕節也要和梅蘭芳鏈接。一頓價格880元的聖誕大餐,邀請來8位京劇名家,現場伴吃演唱,赫然醒目打出的招牌,就是“中國京劇泰斗梅蘭芳之子梅葆玖,傾情出演中國京劇聖誕晚會”。看來,擋得住日本侵略者而保存京劇的一份尊嚴的梅蘭芳,想在文化消費大潮之中也能够擋住如此的“撕裂”和侵蝕,幷非易事。 

  當然,你可以說,過去京劇也有過堂會,中國京劇聖誕晚會不過就是一個堂會。可那是往後走,再往後走,京劇還有過佐酒陪笑花繁事盛的“堂子”呢。都能够掙錢,都爲了掙錢,但能够這樣毫不介意的節節後退嗎?(作者爲北京作家)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