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吳敬璉:中國金融感染 凸顯舊體制障礙

http://www.CRNTT.com   2009-01-06 09:28:03  


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接受媒體采訪。(資料圖)
  中評社北京1月6日訊/《湖北日報》今日刊載經濟學家吳敬璉的文章“中國金融感染 凸顯舊體制障礙”,文章說,很多人把當前的經濟困難歸因于金融海嘯,但實際上,中國的經濟體系本身就存在著重大缺陷,金融海嘯只是加重了我們的經濟困難,而不是導致經濟困難的唯一原因。全文如下:

  中國的經濟體系本身就存在著重大缺陷。中國從“一五”期開始從蘇聯引進的經濟增長模式,是靠大量的資源特別是資本資源的投入來驅動經濟增長。

  改革開放後,我們又引進了東亞國家的出口導向戰略,用旺盛的出口需求來彌補國內需求的不足,支持經濟的高速增長。 

  這是一種粗放的、類似于西方的先行工業化國家18世紀後期至19世紀後期的增長模式。從1995年以來,中國政府一再號召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向由效率提高驅動的集約增長方式轉變。“十一五”期,我們著重通過增長模式轉型來克服經濟體系中的弊病,但速度不够快,現在仍未得到根本性改變。所以,近幾年出現內外經濟失衡,幷在這種情况下碰上始于美國的金融海嘯。 

  中國經濟的內部失衡,主要表現爲投資過度和消費不足。 

  中國的投資占GDP的比重從改革開放初期的30%左右提高到現在的45%左右。這在世界經濟發展中前所未有,它最終造成了消費不足、需求不足、勞動者的收入水平生活水平提高過慢、收入差距拉大。 

  外部失衡則是國際貿易和國際收支的雙順差使得中國外匯存底大量增加。

  內外失衡的宏觀經濟表現,就是貨幣政策運用空間受到很大限制。要抑制人民幣升值速度,央行就得頻繁介入外匯市場,大量收購外匯。

  要大量收購外匯,央行必須發行大量的貨幣,導致貨幣超發和流動性過剩。而貨幣超發和流動性過剩,在2006年就開始表現爲股價和房價的飈升。 

  外部失衡和內部失衡突出的表現,使得我們的金融體系中存在著大量虛擬財富,即沒有對應的物質財富。當受到衝擊時這種氣泡破滅,出現流動性短缺。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