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次貸危機 背後的問題在那裏

http://www.CRNTT.com   2009-01-14 11:27:50  


 

           二、危機原因初探 

  (一)從文化上看,“透支消費”成為危機的淵藪。 

  在美國透支文化的影響下,在無限制擴張消費和透支欲的支配下,即使根本沒有投資能力的人也有了投資的衝動。美國依靠資本市場的泡沫來維持消費者的透支行為,市場被無節制地放大了。 

  在“透支消費”的支撑下,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美國居民的個人消費增速不僅沒有收縮,反而呈現出加速增長的態勢。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透支消費”的擴展,美國經濟進入一個“穩定增長時期”,以至於不少經濟學家斷言:市場經濟的周期波動已不複存在,“經濟周期已經消失”。然而伴隨著“透支消費”的不斷增長,美國居民的個人儲蓄也在不斷下降,到2005年,美國的個人儲蓄甚至已下降為負數,全國進入不儲蓄狀態。據統計,20多年來美國的儲蓄率一直在下降,1984 年為10.08%,1995 年為4.6%,2004 年為1.8%,2005 年為-0.4%,2006年為-1%,2007年為-1.7%。 

  美國的普通百姓不但用盡了自己的收入,而且還要透支“未來的”或“虛擬的”收入以支撑今天的消費。結果,強勁的消費衝破了相對萎縮的收入,由此形成了一個非理性的“透支消費”悖論。問題的嚴重性還在於,不僅美國居民在“透支消費”,而且美國政府也在推行“透支經濟”(美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債務國)。但是,“透支消費”不過是靠透支“未來”來支撑“今天”,把當下的危機延遲到未來罷了。一旦對未來出現悲觀預期,以至於沒有未來可以透支的時候,危機就不可避免了。 

  (二)美國金融政策難以擺脫政治經濟周期的桎梏。 

  在美國經濟出現衰退以後,美聯儲的降息力度很大,從而刺激了消費者的借錢欲望。但從2004年6月到2006年6月間美聯儲連續17次調高利率水平,基准利率從1%調到5.25%,導致以浮動利率為主的次級抵押貸款利率不斷提高,借款人的還款負擔逐漸加重,還款壓力迅速增大。在不堪重負的情形下,違約現象大量出現。 

  與政治經濟狀況相適應,當權者在政策制定過程中的“私念”可能成為經濟周期的重要誘因。在任者為了贏得連任或退休時的聲譽,傾向於在當權時采取擴張性的政策,此時有效需求受到刺激,產出就業得以擴張,但由此導致的物價和泡沫通常要經過一段時間才能顯現,而當通脹真正來臨或泡沫真正破滅時,執政者已經成功連任或已退休。 

  當時的格林斯潘可能正面臨此種誘惑:低利率政策的後果由後來人承擔,迷人的經濟表現和無限榮光由自己享有。格林斯潘暗示自己曾知曉今天的困境,并堅持說“那是正確的決策”,但對於後繼者和承受損失的投資者來說,答案可能不是如此確定。 

  (三)透明度問題是金融危機必不可少的環節與放大器。 

  一些研究者和官員認為,次貸危機源於資產定價缺乏透明度。資產透明度缺乏,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結構化產品複雜多樣,證券化的鏈條長而複雜。巴菲特曾經談到,“如果你想弄懂某個CDO產品,不得不看大約1.5萬頁的材料。如果再從這個CDO產品中取出低層級(junior tranches),與其他50個同類的CDO共同組成一個CDO平方(CDO Square),就要閱讀超過75萬頁的材料——這顯然是不可想象的。當規模巨大的結構化產品在市場交易時,幾乎沒有人知道這些產品到底是什麼,這是很荒謬的”。此次與住房相關的證券化過程,是由商業銀行直接貸款給住房金融機構—證券化處理—信用違約互換(CDS)—風險分攤—進行信用違約互換,這個過程涉及衆多複雜的產品和大量的相關機構,環節衆多,帶來的一個關鍵問題就是資產缺乏透明度。在長長的鏈條中,市場信息的不透明貫穿始終。正是由於產品十分複雜,證券化鏈條環節衆多,投資者對對衝基金、私募基金和特殊目的載體的投資行為和資產結構所知甚少。二是大量的產品在OTC市場而不是場內市場進行交易。在私下的OTC交易,由於沒有公開價格,資產透明度差。三是金融市場過於依賴評級公司,評級機構和投資銀行的關系過於密切,缺乏監管。而評級機構本身卻存在著嚴重的利益衝突:其收入主要源自證券發行者交付的評級費用。在評級過程中通常存在著發行者“招攬評級”的現象,即結構化證券發行者向給其評級最高的評級機構支付費用,導致評級缺乏真實性和客觀性。而評級機構本身的評級模型也存在問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