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金融危機下,全球化何去何從

http://www.CRNTT.com   2009-01-31 07:56:00  


 
  事實上,之前人們在檢討這波金融危機爆發原因時,也在反思其暴露的許多問題,如美國人的消費方式、金融創新過度等。其中,現存的國際金融體系也是一個屢屢被提及的“病灶”。許多經濟學家認爲,現存的國際金融體系的相關“游戲規則”主要由發達國家主導,缺乏全球參與的民主性,導致現行國際金融體系缺乏公平性、公正性和有效性。比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這一現行的國際貨幣金融體系,原應負有維護全球金融安全和穩定的職責,但實際所爲常常“厚此薄彼”。這次危機的爆發,很大程度也和其近年來將較多精力放在應對發展中國家和新型市場國家的金融風險上,而對發達國家,特別是主要儲備貨幣發行國的經濟和金融穩定狀况則疏于關注有關。 

  在金融危機爆發後,不少經濟學家指出,這次危機之所以以驚人的速度既向全球蔓延又向實體經濟侵蝕,一方面是由于美國此前將次貸衍生品在全球投資者中頻繁轉賣,另一方面,也和美國倚仗美元的優勢地位和以美元爲本位的國際貨幣體系來“綁架”世界經濟幷向外轉嫁風險有關。 

  侯若石表示,全球化的穩步推進需要公平、公正的國際金融體系和機制來保障,如果後者跟不上前者的步伐,或者說後者是由某些國家主導而非全球參與,那麽這樣的全球化顯然已背離其多元民主共生的宗旨,而成爲由某些國家主導下的全球化。 

  全球化模式面臨調整? 

  有分析人士認爲,這波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是一個“拐點”,同樣,對全球化進程來說也未嘗不是。金芳認爲,這種近30年來由發達國家主導的全球化模式或將面臨結構性的調整。 

  從去年召開的G20會議,到這次的達沃斯論壇年會,不難發現一個引人注目的變化軌迹,即在金融危機爆發後,在不少原本由西方發達國家主導的國際會議上,發展中國家不再是點綴,而是和發達國家平起平坐,甚至後者視前者爲危機的“救星”。“隨著新興市場力量的崛起,未來全球化治理結構和推進方式將面臨重大變革,將更加突出‘共同治理’的理念;全球性規則的制定也將總結、探索發展中國家經濟建設的有效方法,更合理地反映多元增長主體的利益。”金芳說。 

  另外,侯若石指出,在現行的國際規則體系已明顯不適應當前全球化發展的現實下,中國提出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構想正當其時。“但如何建構這一秩序、怎樣具體操作目前尚無成熟方案,我們在設計上還需要進一步努力。”侯若石說。(作者:廖勤 安崢)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