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美國離危機徹底結束尚遠

http://www.CRNTT.com   2009-05-10 06:32:53  


美聯儲主席伯南克亮出救市底牌,啓動萬億美元海量注資。
  中評社北京5月10日訊/北京《證券時報》日前載文“美國離危機徹底結束尚遠”,文章指出,從實質上看,“次貸危機”幷不是純粹的金融危機,問題的根子是出在美國的戰略布局層面;只要戰略布局上的嚴重問題依然存在,這場危機就不可能從根本上結束。全文如下:

  隨著美聯儲啓動萬億美元的海量注資,美國財政部出台收購金融機構垃圾資產計劃以及G20峰會IMF巨幅增資與強化跨境監管,幾個月來席卷全球的大危機似乎出現了轉機。最近,美國道瓊斯指數回漲到8500點,NYMEX原油期貨價格也從30多美元回升到50美元以上,有一種觀點甚至認為美國經濟最早到年底就可以觸底,進入恢複增長的階段了。 

  倘若真的這麼“三板斧”便能使美國經濟擺脫如此嚴重的危機,當然是再好不過了,然而,過度樂觀者可能忽視了本輪危機的性質。 

  樂觀者的預測有一個極其重要的前提,那就是這場危機在本質上只是金融危機,就像許多人認為的那樣——“全是華爾街那些金融衍生產品惹的禍”。然而,用一位投行人士的話來說,金融衍生產品并不是在過去幾年裡才出現的,但從來沒有哪次導致如此嚴重的全局性危機。許多以前行之有效的手段都失靈了,許多以前一直成立的假設也都不成立了。 

  金融衍生品非危機根源 

  或許,我們該問一個假設性的問題:如果當初華爾街金融資本老老實實做事踏踏實實賺錢,從來沒有搞過那些高杠杆高風險的金融衍生產品,美國經濟是不是就不會出什麼大問題了呢? 

  筆者的觀點是:那樣的話,危機爆發的時間只會更早。倘若沒有那些金融衍生產品與資產泡沫,美國經濟恐怕會連2005年都挺不過去。 

  回到二十世紀末的那幾年,美國在“新經濟”浪潮的推動下進入空前的大繁榮時期。各國投資者爭先恐後把資金送進美國,投資到各種“新經濟”股票上。由此產生的對美元的強勁需求直接推動了美元的走強,反過來又產生了投資美元資產回報更高的強烈預期。在這種背景下,當時的美國財政部長羅伯特•魯賓得以推行長達六年的強勢美元政策,把全球投資者的大筆資金圈進了美國的資本市場。在那個時期,跨國資金的流動方向十分清晰:從邊緣到中心,從全世界各個角落流向美國。這六年時間乃是美元的全盛時期。 

  然則,持續整整六年的強勢美元在吸引大量資金流入美國資本市場的同時,大大提高了美國本土制造業的運營成本,使繼續在美國本土進行生產的企業無利可圖。而華盛頓積極推行全球自由貿易政策,使海外商品暢通無阻地進入美國市場,獲得了長足進步的世界海運與空運能力則解決了“門到門”送貨的後勤問題。最後,恰恰正是“新經濟”發展出來的網絡技術為相隔萬裡的管理與工程技術人員提供了越洋快速通信能力。至此,把圖紙在一分鐘內從美國東海岸發到中國沿海的昆山或東莞,幾星期後產品就裝上貨輪或飛機發往客戶所在地成為了可能,跨國公司把供應鏈戰略性地移往發展中國家的動機和條件全部具備。中國全面加入世界貿易體系的進程於2001年底完成後,這一戰略性的實體經濟全球大轉移隨之全面提速。 


【 第1頁 第2頁 】